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张福贵教授在我院第二十九期艺文讲坛上主讲“知青文学的前世今生”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11-01 浏览次数:

2018年10月30日下午15点,2018年度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二十九期艺文讲坛“知青文学的前世今生”学术讲座在图书馆附楼206会议室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福贵教授主讲,人文学院纪德君院长主持,陶东风教授、哈迎飞副院长、李建立教授以及我院部分教师和学生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福贵教授首先向大家简要的梳理了知青文学产生的过程。知青文学产生于1960年代,它伴随着知青运动的开展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张教授指出,知青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最具体验性的当代文学类型。它跨越了“垦荒文学”“文革文学”“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新写实小说”和“寻根文学”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成为现当代文学史上连绵不断经久不衰的创作潮流。

随后,张福贵教授与陶东风教授以对谈的形式,围绕着“知青文学与知青叙述”、“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苦难与崇高”等三个主题展开讨论。张福贵教授认为知青文学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青春文学,它里面充满了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当年知青们为了相应国家的号召,实现个人自我理想,在农村中遭遇到了许多苦难,但是他们通过控诉苦难而产生悲壮,通过挑战苦难而表现出崇高,这种崇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而陶东风教授认为知青文学所表现出来的事迹不是个人的,而应该是一个集体的,它是那个时代的反映,其次并不是所有的崇高都是值得肯定的,崇高可以作为我们个人的追求,但是不能极端化、绝对化。在场的老师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参加到讨论中来,产生思想碰撞的火花,场面十分热烈。

在讲座的最后,张福贵教授总结到,知青文学中所包含的个人与时代,历史与情感等多种因素,其内涵是非常丰富而复杂的,我们不能简单给出好或者是不好的评价,评价的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历史的后来者手中。

 

张福贵教授以一个历史亲历者的身份给在座的老师同学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讲座,其语言幽默风趣,内容真实而丰富,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知青文学。最后,哈迎飞副院长为本次讲座做了简短的总结,并向张福贵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衷心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完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