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寻访优秀校友苏玉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9-05 浏览次数:

校友苏玉秋简介:苏玉秋,女,历史系师范方向,1989届毕业生,现任广州市白云中学副校长。

怀着有些紧张的心情,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白云中学,寻访优秀校友苏玉秋师姐。一身简约的套装裙、和蔼的笑容、带着粤式口音的话语——这个干练但又亲和的形象给我们来时悬着的心松了绑。跟随着苏玉秋师姐,我们来到了她的办公室,下午的采访也是在这里进行。

(苏玉秋师姐在办公)

办公室里,堆满了一沓沓文件、一摞摞资料的办公桌尤为显眼。我们从苏玉秋师姐那里了解到,作为副校长,学期始末是她最忙碌的时候,有许多会要开,有许多资料需要整理。而这几天又正是高考志愿填报的白热化阶段,又要忙着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接受学生家长的咨询。在谈到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通常会强调的方面,苏玉秋师姐说:“首要的还是看排位,这是很实际的,分数摆在那儿,决定了你选择的范围。然后要看学生个人的兴趣所在和社会发展方向。”此外,苏玉秋师姐还提到,她会更鼓励学生选择省外的院校。“离开熟悉的地方,去往一个新的人文环境生活,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拓展视野的机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四年,应该多去不同的地方走走,去看看更多的不一样的世界和生活,开拓视野,拓展思维。”

采访过程中,苏玉秋师姐还与我们分享了她作为一个“老广大”的大学生活:“我那会儿读书是80年代,那时候广大还是广州师范学院。头两年广大还没有校区,桂花岗校区还在建,所以我大一上课的课室是在那种小学的课室,大二是在培正中学,我们当时到了大三才搬到桂花岗。那时候上课的课本教材也不多,上课就是记笔记,不过我们那时候都很乖,没有考勤这个制度但课室也是座无虚席 。那时候大家好像都对知识的那种渴望啊,特别强,对,就是求知欲。可能也是因为那个时候可以读到的书少,参考资料少,知识主要都是从老师讲课获取,老师讲的我们都觉得特别新鲜,所以就拼命记,拼命学。

(苏玉秋师姐畅谈自己的大学回忆)

谈到在大学里最最美好的回忆,苏玉秋师姐告诉我们,她最美好的回忆就是那些看书的时光:“那时候书很少,家里的书少,上大学之前看的书也少。所以到了大学,图书馆里面拼命的借书,借一大堆书。因为宿舍离图书馆很远嘛,就每次借一堆书回宿舍看。我们当时那个宿舍叫“石田斋”,“石田”嘛,都是石头的田地,就是没有“财”,没有肥,就都是书,我们在宿舍就是看书。我当时还订了一本《辞海》,79版的,到后来我出来教书有不懂的词就翻一翻《辞海》查。真的,在大学最美好的回忆就是看书,尤其是那种史书。大学最多的就是书,离开了大学就没有那么多书可以看了。而且我们那时候的大学生活也没有现在的这么丰富多彩,只能看书,我们那时候的休闲娱乐活动只有周末的舞会。

至于她选择历史专业,并最终从事教育行业的原因,苏玉秋师姐告诉我们:“客观因素是最主要的。”听到这个答案,我们有些惊讶,因为我们预想的答案是“兴趣使然”。师姐见我们惊讶的神情,便解释道:“那个时候高考填志愿时什么都不懂,老师说师范专业好就填了师范专业。毕竟那时可以了解到相关信息的渠道很少,而且能考上大学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那时候读师范专业是有补贴的。高考分数出来,刚好能读历史的就去了历史师范。不过其实也有主观因素,自身对历史也是有兴趣的,小时候喜欢看粤剧嘛,受粤剧影响,很多历史典故什么的都知道。毕业后的工作是按住址分配去哪所学校,没有选择。这和你们现在不一样,从一入学我们就很明确将来要从事的行业,也不用担心毕业后的工作问题,在大学里想的就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将来做好老师。”

(实践队队员欧雨桐在采访苏玉秋师姐)

苏玉秋师姐告诉我们,大学四年认真的学习,带给她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思维方式以及求知思想:“就像现在给学生讲历史,我可以很轻松地把一个时期的历史发展、一个历史事件深入浅出地讲出来,不用提前做什么准备,这都是大学时专业知识积累所练成的,因为那些历史都已经很熟悉很了解,所以自然就很容易说明白。而且看多了,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之改变,比如对历史规律性的把握,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啊、人生和历史发展的联系紧密性啊、对错是非的客观判断啊、还有价值观、世界观和认知观的形成。这些都为我现在的工作打下夯实的基础。不过像应对高考模式改革这一类的,就需要在多年工作中的经验积累了。”

作为历史师范专业的毕业生,苏玉秋师姐给这一专业的师弟师妹们以后的学习提供了锦囊妙计:

首先要关注中外世界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局势和现状。学历史就是要“以史鉴今知未来”。这样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就可以结合新闻热点讲,因为其实历史是有规律性的嘛,古今事件的发生总有一些共通之处。

其次是多读书。还是要多看书,进行海量阅读。中国史书浩如烟海,大学四年其实是很难读完全部的,但还是要尽量多看,尤其是人物传志。历史离不开人,看这些人物传志,也就是在了解人物所在时代的历史。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还有就是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教育教育,就是教学、育人两个方面,教学依靠的是专业知识,而育人就要对学生有全面的认知和了解。不是有句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亲其师”,首先老师就要了解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兴趣、思想。

(苏玉秋师姐与实践队队员黄钰涵合影)

不知不觉,午后的太阳一步步向地平线靠近,阳光透过半拉着的窗帘,洒在这个十平米左右的方形空间里,微黄的暖色调光线意外契合了这个下午温馨亲切的氛围。在回忆大学生活,与我们畅谈,分享人生心得的过程中,苏玉秋师姐也不禁感慨时代的变迁和时光的飞逝。那时候的广大还只是一个没有完备设施的校区的广州师范学院,那时候的通讯工具远不比现在便捷,那时候的大学生活也不像现在的丰富多彩,那时候站在讲台上给她传道授业的老师们很多也已经成为故人。我们注意到,“多看书”是苏玉秋师姐在采访过程中反复提到的。书籍,无论是对于三十多年前的大学生来说,还是对于现在生活在多样丰富的环境里的大学生来说,都是时刻不能缺乏的食粮。

(苏玉秋师姐与实践队队员欧雨桐合影)

采访尾声,苏玉秋师姐也给即将踏入社会的准毕业生和即将走进大学的准大一生指点迷津:

“对于毕业的师弟师妹,我想强调的就是‘学海无涯,活到老学到老’绝对是真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与时俱进。而现在的社会复杂,很多毕业生往往会有‘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感受,所以要有对激烈竞争的心理准备。而做好这种准备的核心就是自身要有实力,其次是有职业道德。人在社会中,不要太计较,憨厚为人才能长久,不要太急功近利,不要怕吃苦受累。在择业方面,主要要遵循兴趣,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有激情,才会有利于激发自身的潜能。不过这个原则的前提是你的兴趣所在能够保证你的生存。至于创业,我不主张一毕业就创业。首先你刚毕业你对这个社会的运作还不清楚,还有就是创业需要的资金你可能没有。

对于大一的师弟师妹的话,我的建议就是多去图书馆。其实各个学科领域它不是独立的,你学得越多,你就越能打通知识的脉络。书中自有梦想和宝藏般的知识。虽然现在的生活比以前丰富,也碎片化了,很多人可能会面临难以专注读完一本书的困境,但是无论什么专业,不管什么方面的书,多看就会有收获。而且离开了大学,就更加没有那么多时间去读书了。

人文学院寻访校友实践队:欧雨桐 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