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刘禹锡与中唐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集萃之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1-04 浏览次数:

《刘禹锡研究》1-3 辑座谈会致辞

 

一、中山大学教授、 吴承学教授致辞


 

首先祝贺戴伟华教授主办的刘禹锡研究盛会的成功举行。祝贺戴伟华会长主编的《刘禹锡研究》三辑的出版。因为本人有十多年的学术刊物编辑经历,对于办学术刊物甘苦有所体会。下面我谈谈自己学习了一至三辑《刘禹锡研究》的体会。

第一点体会,在当前学术环境下,创办学术期刊难度非常大。经费固然是一个方面,更难的是稿源。对于高校或研究单位的作者而言,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如果论文不是发表在C刊上,无论论文多优秀,在考核评价上时就明显吃亏。除了极少数不用考核或不在乎考核的作者之外,作者投稿时就存在一个选择,所以一般刊物的稿源情况比较紧张,一般刊物的主编和编辑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从这个角度来看,《刘禹锡研究》的表现非常优秀!从2017年出版第一辑,每两年出版新的一辑,坚持得非常好,我看了这三辑,无论是作者还是论文,都是一流水平的。我想说的是,在当前学术环境下,以戴伟华教授为首的《刘禹锡研究》学术团队取得这样的成功,极为不易,他们明知其难为而为之,他们的学术责任感、学术担当的精神和坚守学术的信念,都非常值得敬佩。我们从《刘禹锡研究》的成功,可以看出,主编戴伟华教授、三位副主编、编委会、学术顾问以及出版社编辑等多方面的努力和精诚协作,看出海内外唐代文学学术界对于这个刊物的认可和支持,看出广州大学校方和文学院的支持。

第二点体会,在中国古代文学学术界,专门研究某个诗人、作家的刊物,已有多种了,而且有些办得时间比较长久了,《刘禹锡研究》其实是最年轻的学术刊物之一。由于办刊时间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但是从这三期刊物来看,他们克服了各种困难,而且体现出一种后发的优势,这就是很好地吸收其他已有刊物的成功经验。《刘禹锡研究》从创刊号开始,就显得比较成熟,无论是学术规范、栏目设计、刊物的封面与美术设计,乃至出版质量都很不错。比如,它的栏目基本包括了刘禹锡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刘禹锡研究》出版的成功,一方面是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也与编辑团队与时俱进的学术和编辑理念相关。《刘禹锡研究》是一本有中国本土传统研究的特长,又有当代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学术刊物。可以说,这三辑《刘禹锡研究》的出色表现,已让这个刊物在海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唐代文学研究界产生较好的影响,我们可以期待《刘禹锡研究》这个刊物将成为唐代文学学术史上有亮点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学术品牌。

当然,如果从我个人的角度,觉得《刘禹锡研究》还有一些可提升的空间。举个例子,比如栏目的名称,最好是涵盖面比较广,具有通摄性的栏目名称,然后基本固定,尤其是相类似的内容可以合并起来。比如,一至三期有几个栏目,“诗歌研究”“文赋研究”“诗赋研究”“散文研究”,是否可以归纳为刘禹锡“诗文研究”,就可以包括这些内容,就固定下来,不必每期都在变化,虽然每期的稿件研究的文体侧重点不同,但还是离不开诗文。辞赋也是属于“文”,也不必分韵文还是散文。这是见仁见智的看法,不一定对。

最后谈点关于刊物之外的感想。我在微信朋友圈上,经常看到戴伟华教授的书法日课,其中他书写的最多的就是刘禹锡的诗歌,他称为“刘禹锡好诗好句日推”,我很喜欢看,既欣赏伟华教授的书法,也欣赏刘禹锡好诗好句,感到非常亲切。说实话,无论是对唐代文学还是对刘禹锡,我都没有什么研究。但是很奇怪,一提到刘禹锡,我一直就有一种很特殊的感觉,以前从来没有去深究过为什么。戴伟华教授邀请我参加刘禹锡研究会议之后,我才回忆本人在特殊年代对于刘禹锡诗歌的特殊接受。我们是70年代初上中学的,是文革期间,此时期遇到了“批林批孔”,后来又发展到“评法批儒”了。我们这一代人,就是在这些运动中,多少都读了一些儒家和一些法家的作品。我们这代人,读书很少,但多少都会背点刘禹锡的诗句。我对刘禹锡的诗文,多数是中学时期所背过的。我想,这恰恰是我的潜意识里对刘禹锡诗文有特别感觉的深层原因。现在,我每天看戴伟华教授的“刘禹锡好诗好句日推”,重读刘禹锡,由于人生的阅历不同,又和当年中学生时代就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对刘禹锡诗中那种在对人情与世态的深刻描写,以及困顿中保持达观精神的理解,都要真切许多。

这是我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另一种收获。谢谢伟华教授!谢谢诸位。

 

二、暨南大学教授、 程国赋教授致辞


 

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刘禹锡与中唐文学研讨会,谢谢戴伟华会长的邀请!

我没有做过有关刘禹锡的研究,今天来参加会议,主要是来学习。主要谈两层意思:

一、卞孝萱先生的刘禹锡研究。

我在南京大学读博士时的指导老师卞孝萱先生是刘禹锡研究专家。记得在读书时,卞先生曾经说过,从事古代文学研究,要做得深入,就要作“系列研究”,从纵向和横向、从文献资料搜集、考证和理论研究等多方面开展系统、全面研究。记得卞先生列举他自己所作的刘禹锡研究为例,希望学生进行“系列研究”。

卞先生在刘禹锡研究方面确实是这样做的,他有以下一些独立撰写的著作或者与其他学者合作撰写的著作(至少有6本书):

1.卞孝萱著《刘禹锡年谱》(中华书局1963年版)。

2.卞孝萱、吴汝煜编《刘禹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3.卞孝萱撰《刘禹锡丛考》,巴蜀书社1988 年版。

4.屈守元、卞孝萱撰《刘禹锡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卞孝萱校订《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6.卞孝萱、卞敏撰《刘禹锡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卞先生在刘禹锡研究方面所作的工作、他所提倡的古代文学“系列研究”的思路确实给我很多启发。卞先生研究刘禹锡,主要采用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献资料与理论研究并重。例如说,卞先生早在1963年出版的《刘禹锡年谱》中就考证《陋室铭》并非刘禹锡所作,考证非常严密,《刘禹锡评传》等著作则作了很好的理论概括、总结。很多老一辈的学者很擅长采取文史结合的研究方法,今天看来,这种方法并没有过时,依然在学术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对《刘禹锡研究》一至三集的阅读体会。

现在组织学会、召开学术会议,很不容易,会议经费是一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受疫情影响,很多会很难开起来。刘禹锡研究会在戴伟华会长的带领下,办得非常好,确实不容易!

戴老师不仅自己的学问做得好,而且,他的书法也是炉火纯青。另外,通过戴老师领导刘禹锡研究会,可以看出来,他有很强的号召力,很强的组织能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出版《刘禹锡研究》一到三辑,很不容易。这三本书研究刘禹锡诗歌、文、赋等各类文学创作,对相关史实进行考证,从制度、文化、传播与接受、地理、域外、学术史等多视角、多侧面研究刘禹锡。我们从《刘禹锡研究》一到三辑设置的栏目就可以看出来:设置“诗赋研究”、“散文研究”、“文集研究”、“史实考述”、“政治与文学”、“经学与文学”、“理论与文本”、“文学思想研究”、“地理批评”、“传播与接受”、“域外研究”、“学术史研究”等栏目,涉及面很广,拓宽了刘禹锡研究的范围和视野,研究方法独到。

从《刘禹锡研究》一到三辑来看,在作者队伍中,既有陈尚君、闫琦、戴伟华、钱志熙、尚永亮、肖瑞锋、胡可先、吴在庆、查屏球、张海沙、马茂军等知名学者,也有很多年富力强的青年学者;既有国内学者,也有国外学者,研究队伍十分整齐,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可以说是刘禹锡研究的重镇,同时,也是唐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祝愿刘禹锡研究会在戴伟华老师领导下兴旺发达!祝愿《刘禹锡研究》一书越办越好!

祝各位代表、各位老师身体健康、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