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的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于2023年11月28日晚在广州大学文清楼221室举行。本次讲座主题为“语文即生活: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讲人是广东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广东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楚云老师。讲座由我院丁之境教授主持。本场讲座不仅吸引了人文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参与,还吸引了其他学院的同学。
(楚云老师《语文即生活: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讲座)
讲座伊始,楚云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和同学们交流:如何理解“语文即生活”,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在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思考后,楚云老师通过著名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跨学科教学课例《一首歌的诞生》,向同学们展示了语文课的新样态以及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学语文,无事无物不能成为语文学习素材。”楚老师以这句极富哲理性与思考性的金句,指明了本次讲座的主题。
楚云老师从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基础开始谈起,杜威、陶行知、吕叔湘等教育名家的观点均强调了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特点。在阐释了为什么要将语文课程资源与生活紧密挂钩的问题后,楚老师进一步回答了“谁来做”的问题,强调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楚老师还通过对比不同年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资源”的表述,指出课程资源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的特点。
(楚云老师与同学互动)
“生活有多大,资源就有多大。”在同学们对语文课程资源理论有初步认识后,楚云老师开始向同学们介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与策略。楚老师从“教材资源”“校本课程资源”“跨学科融合资源”“融媒体资源”“师生资源”等方面条分缕析地为同学们讲解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多种途径。楚老师例举多年躬耕教学一线所积累的精彩课例,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每一种资源开发的方式。“当地铁遇上科幻”的写作案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楚老师的学生在随笔中展现出对地铁的浓郁兴趣,她便组织语文科组开展以地铁为主题的科幻作品征文,同学们在此过程中组队前往地铁站实地探访,最后进行创作和展示。整个教学过程,不仅体现出楚云老师在教学资源开发上的匠心巧思,更蕴含了楚老师愿意搭建“让学生绽放的平台”的为师情怀。
(楚云老师进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路径的分享)
在讲座的结尾,楚云老师勉励各位同学,面对时代的变化要迎难而上,勇于创新,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和“反思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要有主动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讲座结束后,丁之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到“世界是我们的教材”,新的时代,学校课程更加多元与开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愈加紧密。在这个不缺教育资源的时代,如何使用好资源才是见效的关键。面对浩如烟海的丰富资源,要坚持目标导向,精选优质课程资源进入课程,精选优质资源的前提是教师的博闻强识和专业判断。丁教授嘱咐同学们要顺应时代变化,做到“多读书”和“对世界充满好奇”并重,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态度打开自己的视野。最后,丁教授希望同学们向楚云老师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具有深厚教学功底,同时热爱生活的优秀教师。
(丁之境教授点评本场讲座)
本次名师面对面讲座反响热烈,效果良好。来自人文学院的王赫楠同学说道:“今晚这场名师面对面讲座干货满满,楚云老师的教态让人如沐春风,语言温柔又富有力量。”同为人文学院的彭茵同学表示:“在这次讲座中,我深刻理解到生活即语文的理念。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除此之外,本次讲座还吸引了其他学院的同学参与旁听,来自土木工程学院的郭嘉锐同学说:“这场讲座开拓了我的眼界,原来语文课堂资源可以涉及方方面面,特别是讲到愚公移山课例时,让我不禁回忆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难度,作为土木学子的我深有感触。”
(丁教授向楚老师颁发讲座证书)
(讲座合影)
撰稿:黄俊皓
摄影:黄俊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