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间,我们的南大访学之旅已经接近尾声了。
在四天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深入南大的课堂,聆听名师们的讲授,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每一个观点的抛出,每一个疑问的解答,都使访学团的成员们获益匪浅。
名师风采
苗怀明
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小说网微信公众号创办人及主持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国古代通俗文学文献以及中国近现代学术史。已出版专著9部,出版整理、编选专书十余部,此外发表学术论文一百多篇,随笔、书话等数百篇,其中有多篇被各类报刊转载。所授课程为中国古代文学。
寓教于乐,启迪思考,是我们听完苗怀明院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后最深的印象。苗院长从《水浒传》的署名问题说起,讲到种种史料表明罗贯中也是实际参与创作《水浒传》的,但是现今通行的《水浒传》却只署名施耐庵,和清代评订六才子书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传有关,解决了中学时期就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再逐步引入成书与版本的问题,通过史料和考证,讲到最早的完整版本是京本忠义传,从忠义二字引发主题诸说的思考,从元明水浒杂剧的纵向比较引出跨文本的研究,与《三国演义》、《西游记》的横向比较让我们理解到书中呈现的道德悲剧:时代造就了奸臣和好汉,奸臣制造培养一批忠义的好汉又被奸臣消灭。课后对西游记的交流探讨,也使我们也非常期待能有机会邀请苗院长到广大为我们做相关内容的讲座。
金程宇
师从陈尚君教授,于2001年取得复旦大日本中文系博士学位,专长为唐宋文献、域外汉籍研究。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早稻田大学日本宗教文化研究所招聘研究员、日本中国学会会员。目前出版个人专著三部,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所授课程为中国古代文物与文学。
南大的的课程形式有趣多样,但金程宇老师的“古代文物与文学”仍给访学团的成员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本节课的的主题是“雁塔题名”,同时这也是金老师研究的课题之一。金老师首先以成语“雁塔提名”的释义开题,之后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为我们作了详细的展示,让我们得以了解“大雁塔”成名的原因和“雁塔题名”的重要价值,由此我们能够获知学界目前关于“雁塔题名”研究情况,以及还可以有所拓展的领域。
通过这节课,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老师身上精益求精,不怕繁琐,一丝不苟的考据精神。
课后,创新班的彭亚敏师姐就学术研究的方法向老师进行请教,金老师认为,所谓研究,就是抽丝剥茧,还原事物的真相,尤其是做历史研究,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形态,不要被表象迷惑,不要害怕繁琐的考证。
包兆会
现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学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美学与文论、庄学、神学美学与诗学研究。曾任《中国美学》主编,现为《文学与图像》执行副主编。工作以来,出版专著两部,参编著作四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所授课程为基督教与中国文学。
包兆会老师从宗教的角度、运用跨学科思维分析文学创作,以明代天主教文学为例,带我们阅读徐光启的《辩学章疏》等散文文献。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批注、索引的运用,也引起我们对考据文学的重视。一句句的分析中,我们逐渐抓住了内在的逻辑:文化的融合以及体现出来内在差异的碰撞与让渡。跨界即有别,我们不能忽视文化交流融合中体现出来的内在差异,一种新的文化在传播的初期想获得主流文化的认可,必须在初期进行一部分让渡,降低主流文化的敌意,例如利玛窦传教时把上帝和天结合起来,神学诗又称天学诗,故而有我们现在“求同存异”的共生理念。
罗慧林
南京大学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副教授,目前进行以时空形式及空间化转向理论为坐标轴的交叉学科研究,研究范围涉及戏剧影视艺术、中国现当代文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化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所授课程为外国电视剧。
除了体验南京大学老师的授课以外,在外国电视剧课程中,我们也领略了南京大学学子的风采,在他们的展示中,我们也对比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思考维度。本次课程是美剧组的同学进行分享,第一位同学从美剧的总体特征出发,以大视角展现了美剧追求感官刺激最大化、精耕细作电影化、女性题材回升但总体多类型题材杂糅、媒体传播连续性特征放大、制播方式改变等特点;第二位同学则选取奈飞网剧体制的角度切入,通过其历史沿革、机制特点及其传播方式的展示,一定程度上窥见美剧的特征与发展情况;第三位同学从美国电视剧产业作为文化工业的角度出发,从一定高度探讨了在现代市场经济与大众文化的背景下,电视剧逐步成为追求流量的商品从而冲淡普世价值是否合适的问题。
作为一门戏文专业的必修课,展示中运用的新闻传播学和叙述学的内容,通过罗慧林老师课上的点评和我们课后与她的交流,我们也认识到知识的联系和跨学科拓展学习的重要性。
张良仁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西北和欧亚大陆(含中亚)史前考古,2010-2013年曾主持甘肃张掖黑水国遗址的发掘。同时致力于中国与国外学者的合作研究,多次访问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学术机构和博物馆。出版专著1部,组织并参与翻译俄文著作3部,发表论文19篇。所授课程为世界考古。
该课程采取了“学生上台分享一个主题研究”的方式。四位同学的精彩分享把我们从“尼泊尔地区的农业起源”带到“日本的稻作农业”再到“中美洲地区”,最后以“印度河文明的砖制建筑”结束。内容准备充分,引经据典,尤其是他们提出的疑惑和推测部分所体现的问题意识,值得我们学习。
课后,王惠婷同学就历史起源问题跟老师进行交流。老师认为,因为起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一定的演变过程,尤其是讲到农业的起源,涉及到耕种物种的进化以及农具的演变,所以说它是动态的过程,其它的历史事件的形成也有其动态过程。
温故知新
在每次的课程和讲座中,同学们都有认真完成笔记和听课记录表,以期之后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彭亚敏(创新班):中国古代文学
司徒怡君(创新班):现当代中国文学里的韩中越境恋爱叙事
周婉琪: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学
陈子曼:中国现当代文学
曾岚:外国电视剧
心得体会
钟柳洁(创新班)
到访南大的几天,经历了春如四季。今天清晨拉开窗帘,惊艳地跟暖阳撞了个满怀,心情明朗。今天在听课与反思中度过,苗怀明教授的中国古代文学、程金宇教授的中国古代文物与文学、赵益教授的《论语》研究,上课内容风格各有特点,却给我同样的感受:他们既是传道授业、热情自信的授渔者,又是热爱学术、严谨治学的学者。老师们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元气满满,他们全情地投入自己的课堂的同时也能感染学生,一步步引导学生汲取知识思考问题;此外,老师每提出一个观点都十分强调材料与例证的重要性,他们会给学生呈现大量的史料典籍,强调做研究不能被表象迷惑,要深入其中。这也让我想起我们学院的老师提醒我们“孤证不立”,做研究需要大量阅读并整合文献材料,提供准确深刻的例证。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师们问题切入角度都比较新颖、研究发现有一定的突破性,从他们既投入又很享受的课堂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他们也坦言这只是在兴趣驱动下无意研究的新发现。其实,这再次印证了 “喜爱自会投入”这句话。
袁丹(创新班)
在体悟中对比,在对比中进步。初到南大,我惊讶于南大校园的阔大,视觉审美的享受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课堂充满期待。
课堂上的南大学生是有个性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些学生在课上用电脑做其他课程的作业,但当被随机点名回答问题时,依旧能从容出色地发言。这是她们有底气的随性。
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的过程。《外国电视剧》课上,学生对美剧现状分析的过程体现了如何将个人观点与理论知识进行较好融合;《<论语>研究》课上,老师对《论语》的新颖解读;学术讲座中,主讲人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深厚的学术功底.....每一次学习都能吸收一股能量。
访学的过程是学习与反思的过程。在这期间要发现自身不足,更要知道如何做出改进。
黄梓莹
南京是我向往很久的城市,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有着令人神往的历史底蕴。而来到南京大学,鼓楼促勤,仙林治学,一切的一切,都让我们对接下来的学习体验非常向往,广大学子,南大访学,我们都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期待可以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经过几天在南大的旁听学习我的体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时候个人素养与能力,比如第一天旁听的审美与人生课程,主要是几位马来西亚留学生到台上做一个展示。一上台首先吸引到我的就是她们的自信和沉稳,气场非常强大,台风自然大方,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有关马来西亚新山老街上的故事,古庙承载的游神文化,老街洋溢着的浓浓人情,印度寺庙积淀的宗教文化信仰等等。
第二,学术意识比较强,在课上,老师会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拓展一些学术观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时不时穿插论文写作的方法,提供研究的方向等等。而同学们也会在课上翻阅相关论文,在做展示的时候广泛收集较为权威的论文材料,并且在展示时列明出处,非常严谨。
第三,老师的个人魅力,每个老师上课的风格都不一样,比如苗怀明老师的课幽默风趣,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唐玉清老师深入发掘作家的灵魂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个人感受,包兆会老师思维发散,启迪思维,每上一节课,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渊博学识和个人魅力。
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南京大学的魅力也许短短几天没办法完全体会,但是也希望将这种魅力和影响带给自己,带回广大。
冯至惠
“青春是手牵手坐上了永不回头的火车。”
第一次坐绿皮火车,手里捏着从广州到南京的蓝色车票,我突然想到了这一句歌词。青春不回头,访学却是有回程期限的。怎么样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无限的收获呢?一天一夜的车途,我想了很久。
终于,抵达南京,来到南大。朴教授的中韩越境恋爱叙事讲座,用新的角度在旧的文本中挖掘到不一般的态度。董老师的外国文学课,用清晰的思路讲述了福楼拜和梅里美的创作理念。苗院长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用趣味与学术同在的语言介绍了水浒传的相关知识。
百年老校的丰厚底蕴,令访者心中生敬。广大青年的探究深思,是未来成长的催化剂。我们跨越一千三百多公里,怀揣着千万分的期待,领会了百年之中的一年风光。“乘桴浮于海”,为求知问真而航行,便无所谓风雨漂流。
访学路程有限,人生旅程有限,广大前程无限。
王惠婷
今天的课听下来,总的来说,加深了我的两个概念—跨学科学习和不要固化思维!
《外国电视剧》美剧组学生分享后,老师对学生引用的理论进行了肯定,但是这其中牵扯到不同的概念,会有混淆的感觉,所以老师鼓励跨学科学习,无论是哪个学科都需要不断的去学习和丰富自己。
李里峰老师对《万历十五年》“皇权-皇帝的新衣”和五四运动的“此消彼长”等等一些新的提法,有些颠覆我对它们以往的认知,但同时也提醒了我—不要固化思维。
廖广欢
不觉间,今天已是在南京大学访学的第三天了,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在各种课程及讲座中,我的收获还是相当丰富的。
记得在周一晚上徐雁平教授关于“清人日记”的讲座中,除了为我们展示他从翁氏父子(翁心存、翁同龢)日记中所载的沙尘天得到的研究成果之外,他还告诫我们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不论大小,不论高低。假如一个人没有真正感兴趣的东西,那么他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也注定只是有限的。在学术上亦是如此,人们常说的“学术兴趣点”对一名学而言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这是学术研究的动力源泉。
在南大,随处可见尊重个人兴趣的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学生在课程选择上的自由。我想,这也是南京大学之所以是南京大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希望在以后的生活里,我也始终能以梦为马,莫负韶华。
才下课堂,又进杜厦
今日午后,刚整理好课程的笔记,走出听课的教室,访学团的成员们又怀着激动的心情迈进了伫立在南大中轴线上、梦川之畔的杜厦图书馆。
杜厦图书馆外观
杜厦图书馆,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图书馆,由南京大学校友、天津家世界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厦先生捐资建设,总投资超过2亿元,总建筑面积53000平方米,是江苏省藏书量最大、中国大陆藏书量前三的高校图书馆,中国唯一一座双枢纽管理体系的智能化信息图书馆。
图书馆内一隅
自助查询系统
电子词典英语查询角
图书除菌机
博看朗读亭
爱心书屋
在杜厦图书馆里,我们找到了我院纪德君院长、哈迎飞副院长、王元林老师、曾大兴老师、陶东风老师、戴伟华老师、罗维明老师、徐朝晖老师、胡梅仙老师、沙红兵老师等老师的许多著作,还有2015届校友廖子逸同学的作品。
我院教师及校友作品著作
此外,在文学院院楼内还专门设有独立的文学院图书馆,馆内藏书丰富,环境优美,是同学们读书自习的好去处。
知行无涯,罄学南大。
广而好学,宁以致远。
供稿 | 访学团黄梓莹 廖广欢
创新实验班成员
摄影 | 访学团曾岚
指导 | 陈楚敏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