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5月11日下午,以“大学里读《大学》”为主题的中华诵读经典论坛系列讲座第四讲于图书馆副楼五楼报告厅顺利举行。主讲人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祝安顺主任结合教育发展历史以及现状,为我们具体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化、体验化、常识话难题。人文学院院长纪德君老师出席了该场讲座。

(中华书局教材编辑任洁华老师介绍祝安顺主任)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祝主任围绕着教育、儒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等概念提出了七个问题。讲座内容围绕着这七个问题具体的阐释展开。祝主任首先抛出的问题是:何为教育。为了能与各位青年老师、学者交流,祝主任将话筒传递下去,希望大家能够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话筒的传递中,许多老师都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祝主任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到,教师的祖师爷孔子,并不教授具体的知识,他教他人如何做人,如何修身养性。这就是君子之学,教育应该是教导学生学做君子。接下来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里,祝主任旁征博引,结合历史与现状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这几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祝安顺主任讲述自己对《大学》的理解)

(老师们各抒己见,讨论热烈)
随后,祝主任用案例分析法具体阐释了余下的问题。如祝主任分析了《论语》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指出“子”的解释其实有多种,而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子”是古代男子的尊称。然而中学教材书中则采取了“特指孔子”这一解释,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回答了除“特指孔子”的其他答案,是不能算作正确的。从某程度上,教材中的不严谨与疏漏会影响学生对于中华优秀经典的继承以及老师对于中华优秀经典的传播。他指出:现今的教材和课程体系都必须做出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

(观众认真听讲和做笔记)

(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祝安顺主任和人文学院纪德君院长合影留念)
最后,纪德君院长为祝安顺主任颁发了荣誉证书,感谢他对该次中华诵读经典论坛活动的支持。本次讲座在各位老师学员们的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
(文字记者:钟美雪;摄影记者:曾金莹;编辑:刘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