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跨学科视野下西方文化史专题讲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欲望与人性”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4-29 浏览次数:

 

 

 

4月26日,人文学院跨学科视野下西方文化史专题讲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艺术:欲望与人性”在文清107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戏剧与影视学系的张颖老师主持,邀请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庆博士担任主讲人。讲座旨在勾勒欧洲文艺复兴重镇意大利的文学与艺术特殊样貌,通过多元视角讨论彼时大师作品背后的欲望冲突与人心思索。

讲座伊始,陈庆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当下人们对“文艺复兴运动”的通俗理解。在《剑桥艺术史》中,通俗的文艺复兴指15-16世纪在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出现的、以重新发掘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时期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和自然做出重新评价为主要范畴的运动。然而在讲座中,陈庆博士针对此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引出了本场讲座的核心——对“什么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这一问题进行探究。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庆博士)

 

陈庆博士首先对“复兴”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她认为,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古代文化并没有彻底灭亡,因此,并不能将“复兴”解读为拯救古代文化、使其“由死到生”的过程。同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所以,当人们在讨论“文艺复兴”时,需对“什么是意大利”、“‘文艺’具体指哪一方面”、“复兴的究竟是什么”这三个问题进行推敲、质疑。紧接着,陈庆博士便针对这三个问题做出了更详细的说明。借助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地图可知,当时的意大利尚且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在当地,米兰公国、威尼斯共和国、萨伏伊公国为“北部文艺复兴地区”,佛罗伦萨共和国、锡耶纳共和国以及教皇国为“中部文艺复兴地区”,那不勒斯王国、西西里王国为“南部文艺复兴地区”。这些国家各自为政、互相敌对,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由此,陈庆博士认为,在各国敌对的状态下,“文艺复兴运动”所指的“文艺”在当时的各国家内并不趋同、人们的审美也是不一致的。而这一观点也将为人们进一步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提供新的视角。

随后,陈庆博士对人们关于文艺复兴的几种常识性理解“文艺复兴即恢复”、“文艺复兴即再度崛起”、“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的进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庆博士认为,在历史上,古希腊罗马文化并没有断绝。因此文艺复兴实则是一场古代文明重新成为一种风尚,进入了研究者视野的运动,而不是对古代文明的恢复。同时,根据已有研究,中世纪的科学实验精神和多元化环境证明,这一历史时期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般黑暗。没有衰落之说,也就不应将文艺复兴看作是古代文明的再度崛起。而关于彼特拉克思想所倡导的“文艺复兴即人文主义进步”的观点,实则也是对中世纪社会之落后、文艺复兴之进步的夸大。由此,陈庆博士提出,文艺复兴并不是一个复现古典文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在艺术史上出现了新技术、在思想上出现了新转变、在艺术创作上出现了新内容的全新的时代。

 

(同学们在认真听讲座)

 

在讲座中,陈庆博士引用了诸多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通过分析古典主义作品色彩、光线明暗和透视法的运用和对比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画作,陈庆博士希望大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人审美”所包含的多元、复杂意义。通过陈庆博士对文艺复兴的详细解读,大家对这一运动下人们的信仰、日常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陈庆博士也希望能够通过详尽介绍文艺复兴这一时期,启发大家重新思考、质疑“黑暗与光明”、“落后与进步”、“宗教与自我”、“科学与神话”这类一直被视作是二元对立的概念。

讲座之后,同学们踊跃发言,提出了例如关于“民族国家的建立”、“文学、艺术独立性”、“文学翻译及其知识架构”等方面有价值的问题。陈庆博士也对此一一进行了解答。

 

 

(同学们积极提问)

 

本次跨学科视野下西方文化史专题讲座内容详尽、充实,为大家研究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大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一次优质的学术讲座交流活动,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敬请期待接下来更多的优质讲座活动。

 

 

(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系17级吴抒涵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