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2019年9月4日下午2点,人文学院2019级研究生新生在文清楼207举行“名师第一课”讲座,讲座由陶东风教授主讲、哈迎飞副院长主持。

(哈迎飞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开始,哈迎飞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陶东风教授的学术情况,并向陶东风教授病中坚持讲学、大力支持研究生教育培养工作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与真挚的感谢。陶东风教授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非常高的学术造诣声誉,现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化研究》丛刊主编和广州大学学报的主编。

(陶东风教授演讲)
在同学敬佩的掌声下,陶东风教授以“对文化的几种理解”为题开始演讲。什么是文化?我们最熟悉的词往往是最难解释的,陶老师通过四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理论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种理论认为,“文化是我们想过和说过的最好的东西”。这种观点带有明显的精英主义和普遍主义倾向,把文化和物质的日常生活实践分离开来,观点代表人物是马修•阿诺德和利维斯。第二种理论认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观点代表人物是威廉斯。第三,作为培育与发展过程的文化。在西方,“文化”最早的含义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后来延伸为对人的心智的培养与个体能力的发展。古代中国,“文”就是“纹”,文化就是对于人的培育过程。第四,作为一种权力的文化。斯蒂文•卢克斯在《权力:一种激进的观点》中总结了3种权力形态,分别是“单向度的权力观”、“双向度的权力观”和“三向度的权力观”。“单向度的权力观”指A能够让B去做某件他本不愿做的事;“双向度的权力观”指群体A不仅可以决定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而且可以决定有利于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三向度的权力观”认为拥有权力者能够塑造人们的观念、认识和喜好,使人们接受他们在既有秩序中的地位,把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合法化、自然化,使得被统治者相信这种关系是自然的、不可改变的。
陶老师还给同学介绍了文化研究的三种方式,分别是文本分析、人类学的方式和历史分析方法。陶老师以邓丽君歌曲的研究为例,解释这三种研究方式:当我们以邓丽君的歌词或音乐研究思想内涵或韵律情感的表达,或者研究邓丽君歌曲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这是文本分析;当我们进行田野调查或社会调研,比如到档案馆搜集有关邓丽君音乐磁带当时的走私情况,这是人类学的方法;而当我们研究邓丽君音乐在流行音乐中的演变,这是历史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认真聆听)
最后,陶老师以布罗姆关于经典问题的讨论和伏波娃关于女性的表述为例,介绍批判性的文化研究,勉励我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要有怀疑、批判和创造的精神,挑战陈规,获得思想、精神和学术上的提升。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充分发挥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向陶老师提问请教。有同学问到陶老师介绍的精英主义文化观与它的普遍主义特点是否矛盾。陶老师认为并不矛盾,精英主义希望自己构造的文化蓝图能够被被统治者接受和推广,从而使他的文化观点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有同学问到文化权力的问题,认为现代女性获得更多自由和权力后,带来诸如家庭矛盾的社会问题。陶老师认为这位同学说的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现象,现在社会的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仍有传统的男权思想。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并非十全十美,社会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不能因为一些反面例子否定这项制度。有同学问到“三向度的权力观”中平等与不平等的关系。陶老师用政治学理论解释,所谓“平等”分为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前者是同样的规则适用所有人,后者是一种平均主义思想,吃“大锅饭”,基于大多数人的剥削。机会平等是有限度的,所以要向弱势群体倾斜。文化领导权掌握在少数的统治阶层手上,被压迫者也有他的文化,但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文化领导权实质是不同群体权力的斗争。还有同学以“娘炮”为例子,说到话语的建构问题。陶老师认为,语言充满权力色彩。我们的很多概念、理念都是被建构出来的,没有自然而然的东西。文化研究的追求就是揭示各种事物被建构的过程,去神圣化,并且允许任何人对文学和其他事物发表看法。

(同学们积极提问)
答疑结束,哈迎飞教授总结到,正因为各种事物并非本质的,我们不要迷信权威,研究生学习就是要拨开各种眼障,发现学术的新天地。
(撰稿人:陈婉琴;照片拍摄:张文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