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喜讯!《文学评论》同期刊发我院三篇论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1-18 浏览次数:


 

新年新气象,开元传捷报。最新刊出的《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同期刊发我院三篇学术论文,分别是陶东风教授的《论见证文学的真实性》、陈剑晖教授的《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以新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为观察点》和张诗洋老师的《“新人”归旧学——民国留美学生张彭春的国学书目和作文训练》。

见证文学是陶东风教授近年来开掘的又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论见证文学的真实性》在批评传统见证观的基础上,对见证文学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讨论。传统见证观认为,见证文学必须坚持纪实原则,拒绝虚构。但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影响下,这样的见证文学观正在遭到质疑,从而导致对见证文学之真实性的重新理解。首先,真实与虚构、亲历记忆与非亲历记忆的相互缠绕、混合,是西方自传书写中后现代转向的一个关键表征,并且具有心理学上的依据。其次,见证文学见证的是一个个的个体在极权主义极端环境下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性。这意味着见证文学不可避免地要进入人物内心,其真实性诉求不能排斥个人化的主观心理真实。最后,文学见证作为词语的世界,不可避免地要通过叙述技巧使材料生成为作品,必须具备相当成熟的写作技巧。

陈剑晖教授长期关注当代散文的发展,《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及新变——以新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为观察点》是其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散文文化”与文化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认为,近年来新文化大散文与非虚构写作的兴起,促使当代散文格局发生了新变。这种新变既得益于全媒体时代文化语境的变化,又是当代散文话语方式转换的结果。新文化大散文不同于以往的文化大散文。它推崇中国“文”的传统,强调回到中国精神的“元气时代”,从中寻找散文变革的力量。其实质是顺应时代和散文的发展趋势, 以散文的自由和质疑精神,挑战散文的固态话语方式,解构文化大散文的写作立场和话语策略。非虚构写作,作为取代报告文学的“时代文体”,偏重于民间立场和个人视角,以寻找真相为旨归,是一种介入现实、强调在场、直面社会问题,带有质疑性、揭示性和批判性的“危机叙事”。考察近年散文话语的转换,其意在于重新理解和确立散文的意义,重识散文的真实与虚构问题、散文的边界以及散文与时代、与读者的关系。

  张诗洋老师的《“新人”归旧学——民国留美学生张彭春的国学书目和作文训练》以新发现的张彭春日记为依据,考察了1920 年代张彭春留美归国后的国学阅读史。文章认为,张彭春日记不仅是个人读书、写作历程的真实记录,亦反映了一批寝馈于西洋文化的留学生,在趋新与守旧思潮并存时期的精神蜕变。张彭春中文表达水平低于英文,他甚至因此产生认同危机,也意识到仅依傍西方思想不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受好友胡适“整理国故”的影响,张氏从张之洞、胡适、梁启超开列的三种书目入手,并在梁启超、徐志摩的具体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国学典籍,进行作文训练。从西学中“转身”到对中学“追赶”,张彭春的阅读、写作,和他所提出的“平民文学”“活话”等理念,对于“创造本国本时代所需要的制度、精神和方法”的追求,具有一定代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