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文学评论》同期刊发我院付祥喜教授、李舜华教授论文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5-16 浏览次数:

继2022年第1期同期刊发我院陶东风教授、陈剑晖教授、张诗洋老师三篇学术论文后,最新发行的《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再次同期刊发我院两篇论文,分别是付祥喜教授的《中国现代作家书信的“公”与“私”——以鲁迅书信与文集、全集编纂为例》和李舜华教授的《从复古、性灵到会通:刘汤论乐与隆万间文学思潮的嬗变》。

付祥喜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相关学术成果受到学界好评,2021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理论研究》,《中国现代作家书信的“公”与“私”——以鲁迅书信与文集、全集编纂为例》是其最新研究成果。文章认为,中国现代作家书信存在“公”“私”之别、“书”“信”之别。当书信仅作为人际传播影响个别人,它只是私人空间的私人文本;当书信被编入文集、全集,就从私人空间转向公共空间。从鲁迅文集、全集编纂,可以发现,相对具有公共性质的“书”与更具私人性质的“信”出现分离,前者收入文集、全集均无阻碍,后者成为文集辑佚对象,且部分长期在全集中失收。现代作家书信如鲁迅与许广平的《两地书》原信,最终成为文集辑佚、全集编纂的对象,作者本人、亲属和整理者自觉规避某些言语,先后对书信进行增删、修改,以致书信在编入文集、全集过程中发生变异,成为不同于原信的公共文本,进入文学研究者视野后,被整合到文学史叙述之中,使作家形象更为丰富和复杂,有的甚至影响作家形象塑造。这一现象,某种程度上具有重写文学史的意义。现代作家书信由“私”转“公”,是一个文本凝定过程,在社会治理、政治生活以及日常活动中,构成一种毛细管式的道德文化力量。

李舜华教授近年来关注传统乐学与曲学,出版专著《从礼乐到演剧:明代复古乐思潮的消长》《礼乐与明前中期演剧》等。《从复古、性灵到会通:刘汤论乐与隆万间文学思潮的嬗变》借助对相关史料的精微研读,对刘汤论乐这一学术公案,进行了重新检讨。一般以为,刘汤论乐,一力倡复古,一独主性灵。本文认为,其实不然,刘凤对北音与器数的质疑,矛头直指前七子复古(乐)思潮,其论南北异风、音声在耳(心)、取径南音,以及借径六朝、不废唐宋、文质辞意并重,都可见性灵底色;反而是汤显祖尚依违前七子议论,主张楚辞与秦音并,不妨因胡证雅,以北化南。可见,刘、汤主张并非截然对立,而都体现了当时会通风气下江南文坛的复杂变动。然而,一个志在复古乐,其实质是将吴中立场推向极致,试图以南音取代北音一统天下;另一个却始终疏离于体制之外,一任个体性命体验、各鼓其音,遂以今曲自放,二人最终在精神志趣上分道扬镳。总之,刘汤论乐的差异,成为隆万之际文人士大夫重新体认性命之道的重要变象之一。


《文学评论》2022年第3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光辉里程碑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

张 炯(5)

“人民性”文艺思想生成的逻辑基础与理论建构

张福贵(16)

“人民”与社会主义文艺阐释共同体的建构

谷鹏飞(25)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发展与深化

张永清(34)

 

当前文学批评的要素

王一川(44)

艺术是进化的吗?

——一个仍待商讨的问题

郭玉越(53)

理性理念如何转化为艺术形象?

——康德艺术理论的现象学阐释

苏宏斌(62)

 

中国现代作家书信的“公”与“私”

——以鲁迅书信与文集、全集编纂为例

付祥喜(70)

从“差不多”到《尝试集》

——《端午节》的内在“低音”

孟庆澍(81)

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内源性”生成机制探析

——从越文化视阈的透视

王嘉良(90)

20世纪30年代山东中学国文课堂内外的新文学

刘子凌(98)

新诗“情绪节奏”的内涵、机制与实践

王雪松(107)

“我颂扬投火的飞蛾”

——新诗同题译写现象的个案分析

颜炼军(116)

 

文本、阅读与风格的建构

——周立波《山那面人家》的发表与批评

张高领(123)

返乡文学青年如何回嵌乡土?

——20世纪60年代初赵树理的相关创作与思考

闫作雷(131)

路遥的“残酷”人生观及其文本呈现

韩欣桐(141)

“现代性”作为一种古典诗传统

——论21世纪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新发现

罗小凤(149)

道器之用:鲁迅与南洋大学

胡星灿(159)

冬眠者何以醒来?

——“三体”系列中的科幻小说未来想象机制

陈舒劼(168)

 

“富艳”的史学和文学批评意义

许云和(176)

花担上的帝京:宋代卖花诗词的都城感知及文学意蕴

周剑之(186)

宋诗中的负暄书写及其诗学意义

李雅静(195)

从复古、性灵到会通:刘汤论乐与隆万间文学思潮的嬗变

李舜华(204)

属辞比事:王夫之《楚辞通释》的阐释原则与实践

张 伟(215)

 

编后记(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