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十佳|人文学院十佳学生专访第二期
于群峰之上
更觉长风浩荡
他们是心中有光的青年
不断追求更好的自我
学习十佳学子
解锁闪光密码
创造属于自己传“淇”
黄楚淇,历史221班,女,共青团员,现任班级班长,人文学院党建编辑组干事。综测、学业基本分班级第一。国家级大创项目在研,以队内第一、二作者发表国家级/省级刊物数篇。参与春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并获得校级个人优秀奖、校级团队铜奖。参与“外研社·国才杯”阅读大赛获校级二等奖。获校一等奖学金、校先进个人、校优秀学生,学习标兵等13项荣誉。
“坚定自己的前行道路”
“全面地了解自己,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黄楚淇同学表示,虽然当初申报志愿时,历史(师范)专业并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但是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她已经适应并且逐渐爱上历史专业,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项目实践,黄楚淇同学都产生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她非常荣幸能够跟随着历史系知识渊博的老师们一起学习,在人文学院浓厚、良性的学习氛围中,自己也能够沉浸下心投入到学习中。
“博学之 笃行之”
在学习层面,黄楚淇同学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着明晰的规划与高效的学习方法,她总结成三点经验与同学们共勉:
一、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思维。在课堂上,对于老师重点讲解的知识,及时做好记录与整理,笔记的完备对知识的积累与期末的复习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功用。
二、积极与老师沟通交流。在面临无法自我理解的史学问题时,大胆向老师提出疑问,老师们能够帮助你精准剖析问题,并积极引导你进行各类知识的查漏补缺。
三、多阅读,多沉淀。相应的历史书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从浅层次而言,阅读对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的定向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从深层次而言,历史涵养是需要不断积累的,需要同学们潜心扩充自身的历史知识。
“实践与科研共进”
黄楚淇同学目前国家级大创项目在研,曾以队内第一、二作者发表国家级/省级刊物,在参加比赛方面,黄楚淇同学表示项目能够顺利推进离不开指导老师杨恒平老师的辛勤培养,老师细致入微的学术指导给予整个团队极大的帮助。
在选题与组队方面,黄楚淇同学建议同学们多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在每一次的沟通中确定选题方向,并以此为基础确定所需组员的专业与能力。一个团队中,团队氛围是十分重要的,黄楚淇同学表示,从整体上而言,她的团队和谐融洽,队员们各司其职,高效高质完成自己的工作。
“拧成一股绳去写作”,在论文发表中,团队的力量是关键,队员们必须紧扣一个主题来完成对于整篇文章的撰写,每一位队员对同一批史料都会产生不同的学术思考,磨合与交叉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黄楚淇同学认为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火花的摩擦,并最终寻求统一的想法与结果,这个过程对于论文撰写是常见且必要的。
“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精益求精、纯粹和有追求,这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样子。”对黄楚淇同学而言,一个人有自己短期、长期乃至终身的奋斗目标,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为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不断努力、不断探求更是非常纯粹的行为。最后,黄楚淇同学寄语师弟师妹们:“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奋斗方向,有目标的、有选择性的、有所准备的向着你所制定的奋斗方向去行进!”
勤学深思,锐意进取
肖亦夫,汉语216班,共青团员,现任班级团支书,曾任人文学院团委创新创业部负责人。连续两年综测专业第一,荣获校一等奖学金两次、论文发表奖一次。志愿服务活动时长230小时,积极参与专业比赛,获国家、省、校级荣誉共8次。
关于学习方法,肖亦夫同学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回答。首先,他认为要学会利用时间轴和思维导图等工具梳理知识点,打好基础,贯通历史脉络;其次,可以从前沿论文和学术论著中吸取新的见解,从而使考试答题更有闪光点。
“设置优等级、定好计划并管理时间”是肖亦夫同学兼顾好学习与部门工作的经验。他会将紧迫度和重要性作为x轴和y轴设置一个坐标轴,先做最紧迫最重要的事情,再依次向下推。除此之外,“根据任务的特点,灵活利用时间”也是其一大方法。
提及千字文写作的灵感来源,肖亦夫同学分享了三个经验:一、积极从各种故事形式中汲取灵感和原型,如经典戏剧、时新网文、野史秘闻等。二、在自己擅长的表达模式上尝试想象和构建故事。三、找到最能激发自己感触的主题,讲诉最能直达自己心灵的故事。
除学习与工作外,肖亦夫同学还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谈及准备比赛的心得,他认为,对于投递作品的比赛,尝试写一些不同寻常的作品更容易突出重围;而长期的项目组队型比赛,则要找好定位,学会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规划。
此外,肖亦夫同学还参与了许多志愿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增长了见识经验,学到了与他人沟通处事的方法,更在亲身参与中明确了社会所需、自身所学应如何结合。
在自我调节方面,肖亦夫同学会先反思消极情绪的源头,从而明确问题所在。偶尔他还会尝试在书中寻找自己产生消极情绪的社会原因,从而进行自我调节,如韩炳哲《倦怠社会》中谈及的“功绩主义”、“普罗米修斯精神原型”等,使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自己的消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消极情绪。
肖亦夫同学目前对未来的目标规划十分清晰,这缘于大二下学期他跟随老师整理明清说唱文学作品文献的经历。在这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代文学的魅力,从而坚定了向古代文学方向进行学术深造的目标。
最后,肖亦夫同学寄语师弟师妹们:“把握意义,回归本真;怀抱理解,尝试和解;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不负韶华,绽放异彩
黄俊皓,汉语212班,中共预备党员,人文学院23级导生组长、汉语 233 班及224班导生、21年级级委,人文辩论队队员。综测班级第一,获校级一等奖学金。曾获校“德才兼备 家国情怀”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干”、“校优秀学生”等称号。曾获“挑战杯”省二等奖、校特等奖等竞赛奖项十余项。曾参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第二校园访学”项目赴陕西师范大学进行学习。
回顾“挑战杯”参赛备战的过程,黄俊皓同学感叹,寻找数据支撑的工作繁琐枯燥却又务必细致严谨,需要耐心和毅力,需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与此同时,进入省赛之前还需经过院级和校级竞赛的层层选拔,参与漫长且艰辛的“挑战杯”比赛需要良好的心态做支撑。
在“挑战杯”竞赛中所需的数据收集与答辩,则和辩论赛中辩手们的赛前准备与场上发挥有异曲同工之处。参加辩论赛是黄俊皓同学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经历,在一场场激情洋溢的辩论中,他的气质不断发生改变,资料搜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能力都得到大幅度提升。以师范生的角度看辩论,黄俊皓同学认为在辩论赛中获得的锻炼对将来走上讲台颇有裨益。
在赴陕西师范大学访学的过程中,黄俊皓同学折服于陕师大学子们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发现人文学院资源之丰厚:“陕师大的百家讲坛主讲人,亦曾莅临人文学院开展讲座。”与学术精进同步进行的是与陕师大同学们跨越南北的友谊建立。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黄俊皓同学尤其注重“体验感”。他积极参与不同的、自己感兴趣的比赛和活动,为人生旅途中特殊的景致停留,在道路尽头收获一片片花海,斩获成绩。因为这份别样的心态,黄俊皓同学不汲汲于得失,在内卷的大环境中并未感到特别焦虑,“我们应该在‘躺平’与‘内卷’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三条道路。”他引用人文学院杨柳老师的话进行总结。此外,他也肯定努力的意义与价值,“有方向的努力不应该被算作内卷”,对他而言,多努力一分,焦虑就会减少一分。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方面,黄俊皓同学强调,同学们应当更多地把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同时,必要的阅读不可少,理解课堂上老师的话语也相当重要,最好还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深入学习。
谈及人生规划,黄俊皓同学有着自己的见解。“如果前路迷茫,不妨先遵从本心试一试。年轻人需要生命力与少年感。”黄俊皓同学建议师弟师妹,在规划往后的人生时,不要随波逐流,不要选择会令自己丧失动力的方向。
“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最后,黄俊皓同学将辩手詹青云这句慷慨激昂的结辩作为寄语送给师弟师妹们,“希望大家度过不寻常的、有意义的四年。”
少年自当扶摇上
揽星衔月逐日光
愿人文学子
跟随十佳前行
(供稿:人文学院团委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