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进一步落实广州大学与清远市英德市“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结对共建工作,日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赴清远英德市展开非遗传承保护调研活动。
通过参观茶厂、观看盆景、走访传承人等一系列调研实践,实践队成员发现非遗的传承在年轻群体中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如何把握好、利用好教育资源,特别是高校资源,增强非遗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他们还发现挖掘工业遗产与非遗文化,加大文旅融合也是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如何找到保护、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双赢,则是非遗领域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校园传承焕发非遗新风采
调研期间,实践队与英德市文化馆围绕合作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举行座谈,旨在通过合作共建模式,以非遗走进校园等活动形式,探索英德市非遗活化的多元方式,以英德市丰富的非遗资源赋能城乡高质量发展。
实践队与英德市文化馆开展“非遗进校园”座谈会
座谈会结束后,实践队前往英西中学,对英德市国家级非遗——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进校园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传承人彭伙强同时也是英西中学美术老师,他介绍,英西中学自2014年开始,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将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融入课堂教育,编写专门非遗教材,开设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学习班,每届招生30人。
“学校在保留传统制作手法的同时,还研发了‘创意盆多肉植物’‘石窝多肉植物’等极具特色的英石盆景技艺课程,实现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在彭伙强的介绍下,实践队成员们看到了英石假山盆景制作技艺融入校园课程后重新焕发的活力与风采。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传承人彭伙强(左一)为实践队展示英石课程教材
创新探索非遗活化新路径
此外,实践队还针对广东省级非遗——英德红茶的传承发展进行调研。走入红旗茶厂,浓厚的历史气息迎面而来。实践队成员紧跟茶厂厂长的步伐,从采茶到制茶,一步一步体验红茶制作工序,感悟红旗茶厂的红色历史文化。
红旗茶厂作为国家级工业遗产和首批广东省级工业遗产,充分利用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与非遗元素,不断拓展英德红茶的多元化发展,将悠久的红茶非遗技艺、厚重的工业遗产与新颖的研学活动、文创产品互联互通,探索出了一条非遗与工业遗产保护传承的活化发展新路径。
实践队成员与红旗茶厂前厂长周新国(右二)展开访谈
实践队成员还与“英德红茶”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茶叶培育专家袁学培先生在英德市文化馆茶艺厅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
袁老先生自1959年从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被派遣到英德参与创建全省首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即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从事英德红茶的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几十年,为英德茶叶优质高产、茶园改造、茶叶制造工艺提升等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袁学培先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不断研究新的茶叶品种和加工技术,推动茶叶产业的创新发展的实践给了队员们很大的启发。
实践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将继续深化政校合作的发展模式,深入探索非遗文化与高校教学、文旅活动的融合。同时将非遗的受众逐步拓宽,探求非遗多元活化方式,推动非遗“四进”常态化发展。
实践队成员作为青年大学生,也将结合自身专业所长,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活动,努力以实践之力推动非遗文化兴盛发展,以青春之歌谱写非遗文化助力城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原载于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