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利用寒假时间,实施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深入英德市望埠镇开展非遗调研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将与望埠镇开展为期三年的合作。在此期间,实践队将密切结合望埠镇需求制定行动方案,对望埠镇非遗进行系统梳理,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待挖掘的非遗项目开展多次深入调研,形成有说服力的田野调查资料。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对外宣传,提高望埠镇非遗影响力。
实践出真知
探寻非遗之美
寒假伊始,实践队成员就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前期准备,根据已有经验对英德市非遗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经过与当地的多次沟通,定制切实可行的调研方案。1月底,实践队一行10人冒着冷风来到了英德。
虽是寒冬,但踏上英德这片土地时,队员们都略显兴奋,对英德丰富的非遗资源充满了好奇与期待。他们走访了英德市文化馆、望埠镇人民政府,以及英德多项非遗项目传承基地,热情地与传承人交流,了解英德非遗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同时也领略了非遗的魅力。
在英德红旗茶厂,他们行走在历经沧桑、重焕活力的生产车间,看到了几代红旗人对英德红茶的坚守与创新。他们在石牯塘镇欣赏精彩的木呷狮舞,在“木呷狮”“鸡公狮”“猫头狮”变换的舞步中,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未来可期。
木呷狮舞表演
在国家级非遗“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彭伙强的工作室,队员们聆听英石的传奇故事;在英西中学,感受“英石进校园”的蓬勃生机;在意境园林,感慨年轻有为的非遗传承人吴华就对发展英石产业的创意想法。
实践队与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传承人彭伙强交流
在非遗美食坊,队员们品尝了店主付桂云阿姨亲手包的黄糍、做的擂茶粥,在阵阵糯米香和茶香中,在阿姨真情的讲述下,留下了美食深处的非遗记忆。在英德老城区的杆秤店,队员们看到了各色做工精巧的木杆秤,也从交流话语中懂得了店主赖仁忠这代人的匠心与无奈。
期待高校建言献策
经调研发现,近年来,英德市认真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的保护理念,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和管理。
目前,英德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目5个,清远市级非遗项目19个,英德市(县)级非遗项目68个。英德市文化馆依托不同门类非遗,对内不断完善非遗相关制度,对外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并广泛宣传,取得了良好成效。
例如定期举办英石假山盆景精品展;一年内开展5场进社区活动、3场进景区活动、2场进军营活动、10场进校园活动等。英德市文化馆馆长周萍表示,希望大学生多了解传统文化,在实际调研中发现问题,为英德未来的非遗发展建言献策。
实践队与英德市文化馆有关负责人合影
望埠镇文化站负责人陪同实践队前往英石园与非遗传承人交流
在与望埠镇结对座谈会上,望埠镇相关负责人直言,目前的非遗保护工作较为薄弱,希望实践队能根据已有线索进一步挖掘当地非遗项目,如“花灯”“牛节”等,帮助当地申报非遗传承人,加大非遗宣传力度。这些信息都为团队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寻传统文化之根脉,守千年文明之璀璨。实践队负责人谢僖表示:“在英德这片红色热土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信心有义务有能力,以青春力量,协助地方政府,共铸非遗保护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