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广州大学语言学讲堂第33讲在线上举行,复旦大学中文系郭永秉教授应邀做了题为“今天我们如何读《老子》”的学术报告,校内外师生600多人线上参加了讲座。讲座由人文学院院长禤健聪教授主持。

《老子》是先秦时代极为重要的一部古书,其传本及出土本情况极为复杂,很少有一种先秦古书能在这方面与《老子》相提并论。郭永秉教授以《老子》为例,分析了出土本在老子思想理解上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出土本的局限和应有的正确处理态度,结合实例详细讲述了对存在版本异文的疑难章句如何在纷纭众说中作出取舍判断。
郭永秉教授强调,出土本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复原一个“《老子》原本”,而是通过众多不同时代的出土本的线索,把传世各本串联起来,勾勒出版本流变的线条。“出土本的《老子》为我们勾勒了《老子》早期流变的大致线条,与其说它们提供了今天阅读《老子》更可靠的文本,毋宁说更要紧的意义是让我们得以考虑今传本《老子》是怎样逐步成立的。”
郭永秉教授通过具体实例,指出古书流传过程中整齐化、规律化、趋同化等倾向,强调要充分考虑社会时代变迁、文学风尚差异等诸种因素对版本变异的影响。他认为,古写本《老子》的价值,在于它们的本真、质朴,文本中呈现的各类现象的偶然性也大,历经具有学术史意义沉淀、选择、加工的成分相对较少,其价值既不能低估,也不能一味以愈古为愈善。
通过对今本《老子》第13章“宠辱若惊”的重新释读,对异文细节差异进行了抽丝剥茧的细致分析,结合对《老子》思想的整体把握,郭永秉教授具体详细地阐述了面对各种异文和异说,进行选择去取的思路、方法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