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讲座回顾 艺文讲坛第四十七讲 滕威:2666,未完待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7-11 浏览次数:


 

2022年7月7日上午,艺文讲坛第四十七讲在桂花岗校区5-南410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微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滕威老师,主要内容是解读智利作家波拉尼奥的《2666》。讲座由李茂增副院长主持。

 

 

滕威教授首先纠正了有关拉美文学的一些流行看法。比如,学界习惯将上世纪八十年代拉美文学的“崛起”称为“拉美文学爆炸”,但“爆炸”之说既暴露了对拉美文学悠久历史传统的无视,也隐含了对拉美文学未来的否认。再比如,学界习惯于将拉美文学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但正如马尔克斯所说,根本没有什么“魔幻”现实主义,拉美文学根本就是现实主义的,只不过它所表现的“现实”是拉美的、不同于欧洲的现实而已。上述流行看法的产生,归根结底,是西方话语权力在拉美文学研究中的表征。因此,研究拉美文学,必须要放在全球史、区域史、特别是殖民史的背景下才能切中肯綮。

 

 

 

滕威教授进而结合拉美文学的最新进展,波拉尼奥的经历,以及智利、墨西哥的政治、历史和文化语境,对《2666》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滕教授认为,小说通过五个相互呼应的独立故事,将看似各不相关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诸多人物和事件勾联在一起,在结构上可谓独具匠心。不仅如此,鉴于作者将二战以来纷繁复杂的历史浓缩于美墨边境的一座小城,小说又具有了一种“从圣特莱莎解读世界”的意义。总之,《2666》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堪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完全配得上“《百年孤独》之后最伟大的拉美文学经典”这一荣誉。

在问答环节,滕威教授回答了同学们有关如何进入拉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中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之关系、等问题。滕威教授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亲和的态度、幽默的语言赢得了听众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