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历史系师范生技能讲座十三:研读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要求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11-17 浏览次数:

 

2021年11月16日下午,一场主题为“研读课程标准,明确教学要求”的讲座在理科南411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广东番禺中学李漱萍老师,由人文学院历史系吕慧敏老师主持。人文学院历史系凌彦老师以及历史系19级和20级全体同学参加了这次讲座。

 

 

讲座开始,李老师提出三个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问题:什么是课程标准?如何解读课程标准?如何基于课程标准开展有效教学?李老师通过解决这三个问题,来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实践课程标准。

第一,明晰定义解读要求,解决历史教学问题

首先,李老师带领同学们对课标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和解读,指出“所谓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然后,她进一步分析了课程标准编写的要求,通过高考案例强调课程标准的重要性。接下来,李老师指出目前历史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忽视课程标准或误解课程标准,容易造成学科知识掌握碎片化,合作学习形式化等。因此,如何解读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关键。

第二,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充分运用实施建议

李老师以高中课程标准中“实施建议”的教学与评价建议为切入点,以案例题目与课标内容结合的形式分析了四个方面内容:全面理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科学制订教学目标;深入分析课程结构,合理整合教学内容;树立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有效设计教学过程;准确把握学业质量水平,多维度进行学习评价。

 

 

其中,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重中之重,李老师展开论析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指出:“教师应该从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角度制订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时,李老师以课标要求达到的水平层次为分析重点,指出我们应该以此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 

第三,展示教学设计案例,落实课标解读教材

在讲座的最后,李老师分享了三个课程的备课思路以及教学设计,内容涵盖古今中外,以此回答讲座伊始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在《中外历史纲要》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李老师围绕课标思考基本教学问题,考虑学生能够理解到什么程度,在备课中确定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并以此启发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落实课程标准。接下来,在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中,李老师则着重说明了教与学的顺序安排,指出充分使用教科书的重要性,只有在学生难懂、教科书又无法解读的知识点上需要补充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在第21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李老师回答了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比较抽象这一问题:应当学会提炼出主题,通过多视角解读,将教材中的结论让同学们理解。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的问题?李老师从三方面进行回答:对学情的了解;海量的阅读;足够的底气和自信。第二,如何设计课程的明暗线?李老师也围绕大概念和整合教材的角度进行了解答。

最后,吕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此次讲座既具有理论高度,又有“接地气”的教学实例,大家也都从这次的讲座中获益良多。希望人文学院历史系的同学们能够将课标视作宝典,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相信大家未来一定能够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