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讲座回顾 艺文讲坛第四十九讲 谭帆:小说术语的解读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14 浏览次数:

 

 

10月13日上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艺文讲坛第四十九讲在线上举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 ”特聘教授谭帆先生应邀作题为“小说术语的解读”的学术报告。讲座由人文学院纪德君教授主持,人文学院李舜华教授与谈,人文学院禤健聪院长、戴登云教授以及两百三十余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活动。

谭帆教授首先对本次讲演的研究背景和选题缘起作了概览性的阐说,他认为:长期以来,西方小说观一直遮蔽着中国古代小说术语独有的谱系与属性,因而,综合考释与解读小说文体术语既是揭橥中国小说本性的重要方法,亦是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特殊理路。加之受到批评史前辈的启发以及个人研究兴趣的驱策,谭帆教授由此萌生了从文体术语的综合考释来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构想。

 

 

谭帆教授采用深入浅出、理论与实例相结合的讲说方式,从三个层面对本讲座的题旨“小说术语”进行了细致辨析。其一是小说文体术语的体系与属性。谭教授认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系统性可体现在传统学术分类的小说术语、能呈现古代小说文体发展历程的术语、用于揭示古代小说文体价值与特性的术语、从小说创作中延伸出来的文体术语等方面;而且,中国古代小说还大致具备三重属性,分别是文体属性、功能属性及文体与功能并举的双重属性。

其二是小说与“novel”的对译:作为小说文体术语中最重要的术语,“小说”一词经由西学改造而限定了小说的“虚构”特性,这使得“小说”术语本有的文体属性升格为自身的核心意涵。尤其是在与“novel”对译的过程当中,“小说”这一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文体术语也随之对近代以来中国小说史的学科建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谭教授由此敏锐地觉察出其中的利与弊,他认为,该术语在标示中国小说研究和创作与西方小说观念和小说创作相接轨而开辟新格局的同时,也导致了传统小说文体“边缘化”的、极具颠覆性的负面影响。

其三是叙事与“非叙事”。谭帆教授认为,在中外小说及小说观念的大冲撞中,用西语“narrative”(即叙事或“讲故事”)来界定小说文体的特性,显然不足以涵盖中国古代小说语境里的“叙事”范畴。有鉴于此,谭教授特意将那些在古代小说研究中饱受诟病的“非叙事”作品重新纳入考量,他强调:恰恰是这些大量存在的“非叙事”成分,才构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固有特性。譬如唐人创作观念中“描述”与“罗列”这两种表达方式,便足以确证“叙事”的丰富内涵绝非“故事”的单一意指所能限定。

 


 

最后,谭帆教授以“小说”内涵的“虚构”与“叙事”内涵的“故事”两条主线作结,指出它们对小说文体解读的影响。至此,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重白轻文”(“重传奇轻笔记”)、“通俗小说成为小说研究之主流”、“‘故事’限定的根深蒂固”等狭隘现象抑或“偏仄”之处,悉数在小说文体考释视阈下得到了鞭辟入里的阐析与再审思。

谭帆教授开阔的学术视野与融贯中西的学术气度给与会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纪德君教授对谭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谭帆教授的小说文体研究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学术探索,他通过概念术语的解读,奠定了中国本土小说学的基础,为相关研究敞开了新的研究思路。李舜华教授指出谭教授为与会听众带来的无疑是一场“厚重”的学术讲座,并就小说史的重构谈及自己的思考与理解。禤健聪院长对谭帆教授的精彩讲演表示由衷感谢,并诚挚邀请谭教授在疫情结束后来广州大学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