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新书|屈哨兵 等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3-07 浏览次数:

 

 

 

 

 

 

图书信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

屈哨兵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42月出版

ISBN978-7-218-17126-5

定价:48.00

 

 

近日,屈哨兵等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已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7年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的结项成果。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及传承实践的梳理与研究,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基本关系和影响因素,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进行多元探索,建设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面向高校中小学与社区等不同群体,进一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屈哨兵教授主持的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7年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一是项目组依托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与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二是以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三是依托课题研究积极打造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新地标。同时课题组积极传承、弘扬、创新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前言

 

广州大学申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20177月获批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7年度重大项目立项,预计成果包含论文()、研究报告、咨政报告等。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至20224月完成预期研究目标。本课题项目建立了一个较有特色的诵写讲案例库,出版了《中华经典诵读选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和《大学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探究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另外还开发了一个大学经典诵学考小程序,向国家语委提供了相关专家资政建议。这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集大成者。借此前言机会兹将本课题相关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本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与基本观点

一)不同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

基于对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不同学段约1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统计,本课题通过归纳梳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类型,指出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样态多样,但也存在一定失衡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致力于平时学习的教材较多,服务于考试的教材较少学本多,教本少小学段教材较多,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段教材较少;部分传承传统文化型教材多,全面传承型少经典诵读类教材多,活动体验类等教材少;经典文选型教材较多,文化理规型相对较少。样态的失衡,反映了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忽视、教材编制的“功利化”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窄化”。我们建议应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课程教材体系的深度融合来改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为基础,统筹规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内容,实行不同教材编写主体的协同合作与联合攻关。

本课题项目组成员分别面向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编写两种示例性教材。一是面向高校大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选本》,该选本以促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基于大学责任,基于时代要求,基于未来挑战,精选先秦至清代国学经典100篇,涵盖诗词曲赋文五类文体。选本的每篇作品包括“典籍或作者简介”“原文”“注释”“导读”四个部分,辅以作品朗读音频,扫码即听。该教材力求将人文性、审美性、普适性、可读性融为一体,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诵读选本。二是开始启动面向中小学生的《爱上古诗文》系列教材编写工作教材以知名诗词作者为主线,编排集合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该作者的相关作品。通过讲述作品背后的故事,向中小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爱上古诗词。目前已完成《爱上古诗文(苏轼篇)》的编写,选取苏轼作品中的精华诗、词、赋和游记共13篇。以苏轼的诗行词律为观照,引导中小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士人行者的优良品质与家国情怀。项目组接下来还将陆续编写李白篇、杜甫篇、李清照篇等。

(二)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建设

本课题面向广州各区收集了相当规模的中华经典诵写讲实践个案,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各类型典型案例,建立起案例库。诵写讲案例库分类较为细致,便于查找通过对案例库研究发现,各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充分结合广州当地资源,融入地方色彩,体现学校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这种主干和枝叶相生相依的关系。以大型活动表演排练带动校园经典诵写讲活动品牌的构建,将经典诵写讲融入日常教学,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长效机制是本案例库反映出的一个重要特色。

不同类型层次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的实践验证

本课题项目组成员开展了时间跨度长、活动涉及面宽、价值指向明的实践验证,建构中华经典诵读、经典阅读的教育模式,具有较高的借鉴、推广价值。实践研究证明国内不同类型、层次大中小学的经典诵读,当地经典阅读需依托自身条件展开。在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大中小学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知识能力、文化习惯,当地地城文化、民族习俗、经济条件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坚持科学发展理念,尊重规律,多方面协调共进;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当地学生的活动形式与要求。

本课题项目组面向高等教育阶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与中华经典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以“互联网+经典通识课程/经典阅读与推广/经典教育评价”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的中华经典教育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互联网技术做支撑,以“三结合”的教学实践方式与“三走进一走出”的应用推广方式,全方位、多样态地开展中华经典教育。面向基础教育阶段,通过对广州地区341个中华经典诵写讲实践案例和对广州市第七中学、从化区吕田中学等多个差异化人文经典教育方案进行研究,根据浸润化育规律,形成了“经典导读文本细读体验领悟人生浸润价值认同”的人文经典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表明可以通过适度强化中学人文经典教育,促进经典浸润中学生的心智发展。这样既满足了语文课程的目标要求,又回答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基于不同学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策略与建议

本课题通过对教育领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覆盖国民教育各阶段的工作还有值得进一步加强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梳理,有的民族地区的以国家通用语言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工作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因而应加强大学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语言服务,加强教材语言建设,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本课题的资政报告试图为国家相关教育管理决策实施提供意见参考,以期有助于教育领域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方面,本课题探索、建构了智媒体时代中华经典诵读、经典阅读的教育模式,提出了“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协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具备了新时代的先进性。本课题项目组还组织学生研发设计大学经典诵学考小程序,获颁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软著登字第5356097),进一步拓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调动了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与推广效果。

二、本研究成果的创新点与先进性

注重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文本具有建设规划上的一体性

教材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本课题项目组认为应以教材建设为手,将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会贯通,打造一体性、互为呼应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本课题项目组以《中华经典诵读选本》做了尝试,该选本选取的百篇经典篇目中,来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经典篇目占总篇目的50%,其余50篇为大学阶段的新增篇目,目的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文本在大学阶段有-体性的照应,同时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延展,这样有利于国民经典教育在大学阶段能有一体性、系统性的夯实跟进。

注重依托特定区域的案例库建设具有向区域辐射的拓展性

本课题依托广州地区搜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个案,建设了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选取的案例立足广州本土,具有典型性,但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建设指向是辐射湾区,具有可借鉴性和拓展性,为下一步面向更广泛的地区吸纳个案,不断丰富数据库奠定较好的框架基础。

注重面向大中小学构建的中华经典教育模式具有活动实践的推广性

本课题面向高等教育阶段构建“互联网+中华经典教育”模式,面向基础教育阶段构建“大学引领,协同驱动”的中华经典教育模式,已经得到了实践验证,相关经验可以向全国层面的大中小学进行推广。

三、本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等著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及传承实践的梳理与研究,是对国家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定文化自信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路的努力探索与具体深化。通过系统梳理与比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总结教材建设的经验与不足,能较好地据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基本关系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校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坐标定位。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选本》《大学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探究录》《爱上古诗文(苏轼篇)》等著述,在回答大学与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如何进行文本对接、大学经典教育与大学育人系统应该如何对接、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途径应当如何拓展等问题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索,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应该是大中小学教育的共同责任。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的多元探索,尤其是“三联动、两结合、多样态”实践体系的探索和大中小学一体化传承实践,是基于新时代教育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发展的主动应变和主动求变,要在教育实践中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巩固新时代国民教育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文化自信基础。

应用价值

面向高等教育面向高校学生,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构建中华经典教育课程体系;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多样态开展中华经典阅读实践;将校内学习与校外推广相结合,多渠道扩大中华经典教育的影响。以一定区域牵头高校为基础,带动所在区域其他高校大学生广泛参与中华经典诵读知识竞赛,促使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品德修养得到提升。

面向基础教育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实施大中小学经典教育的“三联动”。通过选派大学师生到中小学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推广活动、参与指导中小学举办的各类诵写讲比赛等,连续多年在当地数以千计的中小学开展活动

面向所在城市在面向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础上,注重溢出性传播,辐射所在城市。通过到社区开展系列经典美文诵读与展演活动,吸引市民参与,促进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服务社会文化建设和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面向地缘区域与国际开发载体平台,以地缘语言文化为依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诵读美好新时代。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通过共建孔子学院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交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课题研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一是主要依托本课题研究获颁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组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凝练形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高校'互联网+中华经典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颁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凝练形成“大学引领,协同驱动:中学人文经典教育的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颁2021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这表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指导意义。二是以本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获批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项目组将研究课题和成果予以拓展和深化,进一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材中的传承研究与数据库建设,新项目聚焦如何通过语文教材的建设与使用更有效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力图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评价指标系统。三是依托本课题研究积极打造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成长新地标。项目组所在学校正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论述为根本遵循,聚焦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优秀传统文化时间延展为经,以中华文明空间延展为纬,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交流展示空间。同时本课题传承、弘扬、创新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相关实践经验还得到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日报》和学习强国平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后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建设与传承实践验证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是我牵头承担的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2017年度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名称和项目名称一致,主要收录整理的是课题组成员在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共分四编,四编的具体名称也和项目申报时的名称一致,每编下面根据课题组成员发表成果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章节化处理,有的节名与成果发表时的篇名有些不同,我们都在相应节名题注里进行了说明。本课题组成员在发表相关成果时大都标明受到国家语委科研规划课题的资助,这类情况大约有20篇,是本书成果中的主要部分。有些成果还没有正式发表,包括课题引导下申报教学成果奖的相关材料,我们也将其收录进本书里面来了,这类情况大约有9篇。说是大约,是因为在进行章节化整理时篇目有些分分合合,有的不是完全对应。另外有4篇本课题组成员论文发表时没有标明是本课题成果,但从内容上看却又和本课题研究关系比较密切,我们也将其进行整理收进了本书。

《研究》四编的大致内容与主要作者情况。第一编是不同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的系统梳理与比较研究,两章共六节,主要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现状描述与反思,同时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化的相关思路与个案实践问题,主要作者是温小军、祝安顺。第二编是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建设及其相关研究,三章共十节,主要是对本课题承担的中华经典诵写讲案例库建设进行介绍并对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第三章专门对吟诵教学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观察和分析,以期对诵写讲活动开展能给予更多的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编的主要作者是禤健聪、林晖、林丹宜、邓慧淳、黄恺、赵建璇、张俊杰、周志方等。第三编是不同类型层次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的实践验证,三章共七节,其中一章是贯通大中小学分析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的实践把握,一章是以高校为重点研究其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的探索实践,一章以中小学为重点报告并分析其经典诵读与经典读的实践。本编的主要作者是纪德君、龙其林。第四编是基于不同学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的研究,两章共九节,分别从使命路径两个维度用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分析讨论。本编的主要作者是屈哨兵、于琼、哈迎飞、王毅力等。上述分编列出的相关的作者没有重复,实际上本课题成员好几个是跨编研究进行作业的,其中贡献尤为突出的是纪德君、禤健聪、温小军、祝安顺、龙其林几位。学校语委办和丹丹博士在课题申报和课题阶段推进以及课题结项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工作不能在成果标注上反映出来,但实际上是极其重要的,马喆、刘惠琼和王国栋、廖宏建、郭杰几位同志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做了大量工作。所有这些,都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团队协作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顾之川编审、教育部语信司李强同志、广东省教育厅袁本新同志、广州市教育局刘平伦同志在课题启动执行过程中给予了很多指导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国家语委的这项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我们算是完成了,这也会成为我们下一步工作开展的一个新起点。研究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坚定地树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作出我们的努力并贡献出我们的智慧,这是我和我的同事特别愿意做的事情。

最后要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因为出版社的肯定,才使得国家语委的这项规划课题能够以集合出版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我们参与文化强国建设的一个印证。

 

屈哨兵

2022523

 

 

(杨贝玫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