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系禺谷论坛第二期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10-16 浏览次数:


2024年10月14日下午,人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系禺谷论坛第二期在图书馆副楼207举行,中山大学中文系陈志勇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和评议人出席本届论坛,仝婉澄、张蕾、陈燕芳三位老师发表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座老师和同学对此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仝婉澄老师首先分享了她的论文《从创作与理论的两端论梁廷楠对〈红楼梦〉的接受》。她认为梁廷楠作为清代著名的岭南文人,在其戏曲作品和曲论著作中体现了对《红楼梦》以及同时代红楼戏的评价与接受,为我们了解《红楼梦》在广东的传播以及戏曲文体在《红楼梦》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张蕾老师带来了题为《报刊视阈下易俗社名伶王天民“陕西梅兰芳”名号考论》的论文。她通过梳理1932年和1937年王天民两次在北京演出的相关资料,还原了“陕西梅兰芳”这一名号的起源和发展。张老师指出,这一名号不仅出于广告营销的需要,更是易俗社改良秦腔受京剧影响而改变其艺术理想的具象化表达。

 

陈燕芳老师的论文题为《“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谚语考释——兼论斯氏理论对戏谚阐释的渗透》。她通过对“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这一经典戏谚之由来、演变和内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其在戏曲界的重要地位和丰富意义。文章最后,陈老师还从斯坦尼体系理论角度对戏谚内涵的嬗变进行更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对戏曲表演和传承的新思考。

点评环节中,陈志勇教授对三位老师的论文进行了精彩点评。他首先肯定了仝婉澄老师对梁廷楠戏曲研究的深入和细致,同时也建议对论文结构和论证方法等进行调整、修改。他认为,论文可以将梁廷楠对《红楼梦》的接受放置到晚清《红楼梦》传播的更大场域进行探讨。对于张蕾老师的论文,陈志勇教授肯定其材料丰富,同时指出其主要问题在于缺乏问题导向,建议从易俗社内部结构、观念“转变”的角度加强论述,拓宽对“陕西梅兰芳”名号意义的解释。对于陈燕芳老师的论文,陈志勇教授首先对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和规范严谨的学术素养表示肯定,继而建议对标题进行修改,以便能够集中展示论题、体现问题意识,最后提出对戏谚经典化过程及南北昆曲差异的思考应做重点论述。

 

 

 

 

戏影系王凤霞、王晓通、吕珍珍、张诗洋等几位老师也分别对上述论文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吕珍珍老师建议从身份和文人创作角度探讨梁廷楠戏曲作品的重要性,同时指出戏曲“捧角儿”现象尤其值得关注。张诗洋老师认为可以从传播学角度对梅兰芳名号进行重新阐释,同时对于戏谚中凝聚着到底是剧本中心还是表演中心的问题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在论坛的最后阶段,戏影系研究生也积极参与了讨论。他们分别就戏谚的阐释方向、南北昆曲武戏审美观念的差异以及戏谚经典化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禺谷论坛撰稿:钟洁莹  

摄影:杨云昊

审定: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