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况
吕鹤颖,2014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专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苏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人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研究、记忆研究等。
科研成果
1.主持完成: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主持广东省社科规划202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1项。
2.主要论文:
《新时期儿童视角小说的归罪隐喻》,《关东学刊》2017年第2期。
《见证文学与文学的见证》,《文艺争鸣》2016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3期摘要论点。
《移动媒介塑造社会互动形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4日社会学版。
《“文革”小说中的人性之恶与情境之责》,《文化研究》(第1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微博客建构了公共领域吗?》,《文化研究》(第1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雷锋:社会主义伦理符号的塑造及其变迁》(与陶东风合著),《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
《80后青年问题与代沟弥合》,《学术研究》2019年第8期
《作为文学灵感的大屠杀》(编译),《当代文坛》2018年第2期;
《不合“时”宜的块茎文本:读<朝霞>》,《文化研究》(第32辑),2018;
《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政治批评》,《湘潭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
《故乡与异乡:创伤记忆的代际传递——读<没有故乡的我,和我们>》,《文化研究》(第30辑),2017年。
《罪感、疾病与创伤记忆书写:重读<认罪书>》,《当代文坛》2021年第1期;
《躺平 :加速社会青年代际的感性减速》,《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12期;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二作),《现代传播》202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