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网讯 11月1晚19:00-21:30,广州大学人文学院艺文讲坛第三十八期“从《小说香港》到《报刊香港》”在文清楼206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赵稀方教授主讲,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乐琦教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吴学平教授、胡梅仙老师、彭贵昌老师等及学院硕士生、本科学生一起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不同年级的同学参加,教室座无虚席,还有不少同学站在教室后排、窗外坚持听完了整场讲座。
赵稀方教授的海外华文文学、后殖民理论、翻译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此次讲座旨在通过介绍其从《小说香港》研究转型至《报刊香港》研究的过程,向老师和学生们介绍学术研究中应注意的方法和问题。赵稀方教授首先介绍了其著作《小说香港》的写作历程及当时思考。他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末香港回归前后的学术研究状态,决定面对香港小说时不从本质主义的角度进行处理,而代之以身份的流动性、历史叙述的角度来谈。《小说香港》从两个部分来讨论香港,一是认同和身份的角度,二是城市的角度。
对于《小说香港》,赵稀方教授重点介绍了《报刊香港》的研究起源。他认为,当前人们研究香港文学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去查找第一手的资料,没有对于香港报刊的系统梳理与研究,对香港文学的深入研究就无从谈起。赵稀方教授为大家介绍了香港早期报刊的出版情况及内容介绍。他从媒介这个角度切入中国现代文学,认为其发生其实就是媒介变化的结果,即现代报刊与现代印刷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关于大湾区,赵稀方教授认为学术界应从经济到文化上对此作历史的、深入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于对中国当代文学中粤港澳作家、作品的简单归纳与评价。赵稀方教授以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为切入点,指出当今学术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研究还有待深入,香港、澳门等地区的学者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参与得较少;同时,海外华文学科和现当代文学学科结合得不够紧密,在谈论粤港澳大湾区时常常只持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角度,而缺乏从海外华文文学视野进行的更为深入的分析。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在提问环节纷纷进行请教,赵稀方教授都热情地给予了解答。在谈到读理论用什么方法最有效时,赵稀方教授认为读理论一定要多花时间,大量阅读,培养自己的理论兴趣,吸收理论可以给我们以新的方法,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口。赵稀方教授的学术讲座视野宏阔,理论深厚,令老师和同学们获益匪浅。在讲座的最后,老师和同学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对赵稀方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供稿人:陈素华 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