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教学名师 -> 正文

本科生教育

本科生教育

陶东风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1-01 浏览次数:

1C42FC

基本情况          

陶东风,男,1959年生于浙江。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广州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文化研究》丛刊主编,主要从事文艺学、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当代中国文化研究。曾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等称号。已出版的著作有《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颓败•毁灭•救赎》《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研究(1949-2019)》《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等。译著有《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文化研究导论》等。  

   

联系方式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东楼前座634室  

邮箱:dftao1959@163.com  

   

讲授课程  

承担本科生的课程:  

l、文学理论  

2、大众文化导论  

研究生课程:  

1、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研究  

2、文化研究导论  

3、文学理论前沿  

   

学术兼职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文化研究》丛刊主编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科研服务  

曾经主持的研究项目  

1、 主持国家85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的发展”,经费2万元,1994-1997年。  

2、主持教育部1998年度社会科学项目“文化诗学:西方与中国”,经费2万元。  

3、主持北京市百人工程项目“90年代审美文化”,经费1万元,1996-1999年。  

4、主持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项目“文学与国民性改造”,经费2万元,2000-2003年。  

5、主持北京教育局精品教材项目“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经费2万元,2002-2004年。  

6、主持教育部人文基地重大项目“当下中国文化状况及其对策研究”(编号02JAZJD750),经费20万元,2003-2006年。  

7、主持2006年度国家“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学的祛魅与文艺学的边界问题”(项目批准号:06BZW002),经费8万元。  

8、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西方文论中国化和中国文论建设”子项目,“中国现代文论中的‘文化研究’”,经费2万元。  

9、主持北京市人才强教创新团队项目“文学的祛魅”,经费60万元,2006-2008年。  

10、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经费60万元,2008-2010年。  

11、主持教育部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项目“文学理论教学团队建设”,经费90万元,2009-2012年。  

12、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项目批准号:11&ZD022 ),经费80万元。  

   

研究成果  

(一)获奖及荣誉  

2000年、2003年分别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理论人才”。  

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  

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创新拔尖人才”。  

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  

(二)主要学术专著  

1、《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1月,1999年1月第二次印刷。此书获首届全国青年优秀美学学术成果奖。  

2、《文学史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3、《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2000年再版。  

4、《从超迈到随俗——庄子与中国美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5、《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与金元浦合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月。 

6、《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9月初版,2001年再版。  

7、《后殖民主义》,台湾扬志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0年。  

8、《文化与美学的视野交融:陶东风学术自选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10、《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文学与文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  

11、《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山东友谊出版社,2002年。  

12、《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2005年第二版;2007年第三版; 2012年出版修订版。  

13、《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4、《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20、《文学理论的公共性:重建政治批评》,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  

15、《新时期文学三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0月。  

16、《当代中国文艺学史(1949-2009)》(合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  

17、《博言天下》,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  

18、《文学理论与公共言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9、《陶东风古代文学与美学论著三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  

20、《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约1990-2010》(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  

21、《当代中国的文艺学研究(1949-2019)》(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22、《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观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23 Cultural Studies in Modern China, Springer Nature Singapore Pte Itd.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2017.  

(三)译著类  

1、[以]耶尔.塔米尔《自由主义的民族主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修订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  

2、 [美]戴维.施沃茨:《文化与权力――布迪厄的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  

3、[加]彼得.贝尔等《阿伦特指南》(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  

(四)主编类  

1、大型学术集刊《文化研究》(1-50辑)。  

2、连续性出版物《文化研究年度报告》。  

3、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 (ed),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09.  

4、《知识分子与社会转型》,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5、《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6、《文学经典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7、《大众文化教程》(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12年修订版。  

8、《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与文化热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9、《粉丝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10、《亚文化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名人文化读本》(与杨玲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五)代表性论文(中文)  

《文化研究与中国国情》,《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8期摘入。  

《审美现代性:西方与中国》,《文艺研究》2000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3期摘入。  

《批判理论的语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文化研究向何处去?》,《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1年第4期全文转载。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文艺研究》2001年第5期。  

《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文学评论》2001年第5期。  

《大众化与文化民族性的建构——社会理论视野中的50年代末新诗歌发展讨论》,《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艺社会学的重建》,《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 年第4期全文转载。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消费文化批判》《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11期全文转载。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文艺争鸣》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开放文学理论》,《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  

《身体写作:前新时期,新时期,后新时期》,《文艺研究》2005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  

《文学的祛魅》,《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中国文学已经进入装神弄鬼时代?》,《当代文坛》2006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  

《重审文学理论的政治维度》,《文艺研究》2006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反思社会学视野中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5期。  

《精英化-去精英化与文学经典建构机制的转换》,《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网路交往与新公共性的建构》,《文艺研究》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09年第6期全文转载。  

70年代的碎片化、审美化与去政治化》,《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评论》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文学理论为何与何为?》《文艺研究》2010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5期摘入;《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2010年第12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1年第6期。  

《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  

《雷锋:党-国伦理符号的建构与解构》,《二十一世纪》(香港)2010年8月号。  

《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当代文坛》2011年第5期。  

“文学与记忆”范式及其批评实践》,《文艺研究》2011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故事、小说与文学的本质——阿伦特、哈维尔、昆德拉论文学》,《文艺争鸣》2012年第3期。  

《论文化批评的公共性》,《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一部发育不全的哲理小说——重读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7期。  

<受活>:当代中国政治寓言小说的杰作》,《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9期。  

《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灾难书写的几个问题》,《当代文坛》2013年第9期。  

《大院顽主的荒唐岁月与成圣之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2期。  

《从两种世俗化视角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图书评论》2014年第3期。  

《一个知识分子革命者的身份危机及其疑似化解——重读王蒙的中篇小说<蝴蝶>》,《文艺理论研究》2014年第8期。  

《被抽空了社会历史内涵的爱情绝唱》,《当代文坛》2014年第9期。  

《革命与启蒙的纠葛——论李锐陛下的张仲银形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0期。  

《本能、革命、精神胜利法——评汪晖<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文艺研究》2015年第3期。  

《文化研究:在体制与学科之间游走》,《当代文坛》2015年第3期。  

《畸变的世俗化与当代大众文化》,《文学评论》2015年第7期。  

《从命运悲剧到社会历史悲剧——阎连科<年月日><日光流年><受活>综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年第2期。  

《从进步叙事到悲剧叙事——讲述大屠杀的两种方法》,《学术月刊》2016年第2期。  

《在左翼传统之外书写“穷苦人”——兼论阎连科的底层立场和“人民性”概念》,《当代文坛》2016年第2期。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文学书写——类型分析与个案研究》,《学术研究》2016年第8期。  

《法西斯主义的思想根源及其批判》,《国外理论动态》2017年第3期。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的叙事模式与价值误区》,《南方文坛》2017年第9期。  

《内外有别:文革书写的两种类型》(上),《上海文化》201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1期复印。  

《内外有别:文革书写的两种类型》(下),《上海文化》201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8年第12期复印。  

《回到发生现场与中国大众文化研究的本土化》,《学术研究》2018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18年第9期全文复印。  

《鲁迅颠覆了国民性话语吗?》,《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3期。  

《发生期中国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效应——以邓丽君为个案的考察》,《现代传播》2019年第3期。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范式演变与体系建构——一个个人化的视角》,《文艺研究》2019年第11期。  

《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文学评论》2020年第2期  

《当代中国电影的国家话语》,《电影艺术》2020年第2期。  

《奥斯维辛之后的诗——兼论策兰和阿多诺的文案》《文艺研究》2020第12期。  

《心理创伤的倾听:创伤叙事的意义与方法》,《现代传播》2021年第1期。  

《见证、历史、叙事:<鼠疫>与见证文学的若干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2期。  

《从前理解、强制阐释到公共阐释》,《学术研究》2021年第10.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22年第4期。  

《论见证文学的真实性》《文学评论》2022年第1期。  

《代际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理论知识生产》,《中国文学批评》2022年第1期。  

《超越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二元对立》,《文艺理论研究》202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2023年第3期。  

《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假肢记忆》(合作)《现代传播》2022年第9期。  

《精神分析与解构主义的视野融合——凯西.卡鲁斯的创伤文学批评理论》,《学术研究》2023年第8期。  

   

 (六)、代表性论文(英文)  

Making Fun of the Can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Literature and Cynicism in A Post- Totalitarian Society. Cultural Politics, Volume 3, Issue 2,pp.203-222. Berg 2007, Printed in The UK.  

Understanding Our Own “Death by Amusement” :The Hijacking of a Western Theory in China, Cultural Politics, 2014 Volume 10, Number 2,pp.194-205. Duke University Press    

De-publicized Secular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Mass CultureCultural  Studies, Volume 31 Number 1 January 2017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  

“Thirty Years of New Era Literature: From Elitization to De‐Elitization ”, p.98-115in A Companion to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edited by Yingjin Zhang&copy;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Teresa Teng (Deng Lijun) and the Spread of Pop Songs in Mainland China in the Early Reform Era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Volume23, Number 2 June 2022, Routledge Taylor & Francs Group.  

   

获奖成果   

(一)科研成果  

专注《当代中国的文化研究(约1990-2010)》2020年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专著《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1978-2008)》,获2010年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专著《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1949-2009)》2014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获得2008年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论文《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于2004年获“第四届中国文联优秀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二)教学成果  

教改项目“学科资源的优化整合与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排名第一)2009年分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持的“文学理论”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持的文学理论教学团队2009年批准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主编教材《大众文化教程》(2008年初版、2012年修订版),于2013年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范教材,并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八次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主持的文学理论课程于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文学理论精品课程”。  

主编的教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