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合作交流 -> 内地交流 -> 正文

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

我院历史系中青年教师受邀赴京讲授冷门绝学粟特语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12-11 浏览次数:



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锦绣女士邀请,我院历史系王睿副教授于2024年12月2日至3日前往北京中国历史研究院,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师生作了三场粟特历史语言学的学术讲座。

12月2日上午第一讲,题为“粟特语文献及研究概况”。粟特语是公元二、三世纪到十一世纪中亚粟特地区居民说的一种语言,随着粟特人活动范围的扩大,粟特语一度成为中亚、北亚和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语言之一作为一种死文字,粟特语在中古伊朗语、中亚史、宗教史、民族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显现出极为珍贵的一手档案价值,因此一直受到国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王老师此讲对粟特语文献——粟特文古信札、穆格山文书、上印度河岩刻题铭、其他碑铭,以及宗教文献(佛教、摩尼教和基督教粟特语文献)及其研究情况作了全面、系统地介绍。下午第二讲“粟特语文献研读示例”,王老师依次介绍了粟特语起源与分布粟特语字体及文法,同时从粟特文古信札、钱币铭文、佛教粟特文经典、穆格山文书和北周史君墓双语铭文中选择若干文本,结合粟特语词典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示范研读,使师生对粟特文的书写方式、语法特征,以及粟特语文献、铭文释读的基本技能有初步了解和掌握。最后提出继中文版《粟特语词典》之后,编撰三体粟特语教程建立中国粟特学的设想。

12月3日上午最后一讲“《粟特语词典》汉译及相关问题研究”。首先介绍了《粟特语词典》汉译及价值其次,分享了粟特语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启示,尤其对粟特语中的几个汉语借词,以及天宝十载敦煌县差科簿中的粟特胡名作了重点剖析。最后,介绍了系统比勘中古粟特语与汉语文献中的胡名资料的工作进展。结语指出:鉴于目前国内的粟特学研究,主要依托汉语文献、文书和近年出土的石刻、壁画、墓志和胡俑等资料进行,而极少围绕粟特胡语文书为中心进行考察,通过对加里布《词典》的系统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对西文书目的熟识了解、全方位掌握,不仅可以弥补汉粟双语工具书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让粟特语这门死语言在中国生根立足、发展壮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优势,建立中国粟特学的研究阵地,最终结束百多年来一直仰赖外国学者研究释读粟特语文献材料的被动局面。

两天三场7个半小时的讲座,与会师生的一致肯定:李锦绣研究员指出,中国真正懂粟特语的没有几个人,王睿老师能锲而不舍地去钻研,还把《粟特语词典》翻译成汉文,非常难得这样我们中国就能够有自己的解读,而不仅止于引用国外学者的释读成果。社科院中国边疆研究所的副研究员齐会君表示:如果说我们的突厥学是冷门绝学,那么粟特语就是冷门中的冷门”,王老师把这个词典翻译过来,如果再编一本教程的话,对于学来说,那真是一个莫大的贡献。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杜海老师则说:王老师所讲词典汉译对中外文化交流问题的启示,非常有意义能完成工程量如此浩大的《粟特语词典》的翻译项目,令人震撼。

此次赴京讲座、交流,不仅展现了我院中青年教师良好的学术根柢和精神风采也扩大了广州大学历史系古代史研究在全国历史学界的影响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作为一个专门研究中外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历史的三交史学术领域王老师翻译的《粟特语词典》,以及接下来开展的中古粟特语-汉语胡名文献整理研究对我校广州十三行与海上丝路文科重点实验室陆海结合的开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实践和深化,以及对于理解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