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工作动态 -> 正文

学生工作

学生工作

中华诵·经典教育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大学》与人类教育的目的顺利举行

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5-11 浏览次数:

(本网讯)510日下午,以“《大学》与人类教育的目的”为主题的中华诵 经典教育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在图书馆副楼五楼报告厅顺利开讲。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焕珍教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讲,为众多到场教师们展开讲授。

(中华书局教材编辑任洁华老师介绍主讲嘉宾冯焕珍教授)


在会议开始前,冯焕珍教授首先对我校和中华书局经典教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华诵 经典教育论坛加以赞许。他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古今教育思想的碰撞,更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的新方式。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正式开始。冯教授分别从“古代教育与《大学》在其中的作用”、“道为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大学》提持的修道次第”和“修道的两种方式”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冯焕珍教授谈《大学》与大学教育目的)


谈到古代教育,冯教授提出:古代教育分为塾、庠、序、学四个层次,其目的是明体达用。“明体达用”是指对道有所觉悟从而使道发挥出好的作用,因而《大学》无异于是根植易道的道学教育纲领。在这里他特别强调:《大学》有朱熹修订版和汉唐旧本两个版本,自宋以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均以朱版《大学》作为学习标本,但我们应该回归原著。因为朱熹修订版存在些许朱熹片面的思想,使其与原著颇有偏差;另外,学习原著可以让我们直接接触经典,与圣贤为友。

在阐述“道为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时,冯教授说到“《大学》之道为阴阳之道,是对天道的觉悟”。天道就是人们本具德性的天性,分为道德性和明觉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仁、义、礼、诚、信和智。而大多数人未能达到圣贤之境正是因为其天道还需受教化发掘,这便是《大学》的作用。当人能够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时,便是参悟《大学》达到觉悟天道的境界了。

(冯教授解释《大学》提持的修道次第)


另外,冯焕珍教授发现《大学》、《中庸》与《孟子》三书均对“修行”有所提及,这正是因为“不修行,无法体会道之好”。因此,冯教授将《大学》所提到的修道次第分为“知止”、“立志”、“意诚”、“心安”、“开智”和“至善”这六个阶段。他专门对“知止”阶段做出了详细解释:“知止”是知道所知对象,具体来说就是知万物所依止的天道、知立教所依止的圣人、知学道所依止的经典、知修道所依止的时立与成道所依止的至善。其中“知天道、圣人与经典”都需要我们保持一颗恭敬之心,只有怀有恭敬心我们才能够尽可能多的吸收所求知,提高学习效率,而这正是如今的教育所缺失的。

关于修道方式,冯教授介绍了“渐修”与“顿悟”两种途径。“渐修”这种途径就是修《大学》中提到的六个阶段,通过这六个阶段的修行,人们可以慢慢步入“家齐、国治与天下平”的圣人之境。“顿悟”则是指人们突然顿悟、反身而成,但“顿悟”往往容易成为狂儒,陷入不自知的境况。接着,冯教授总结说:儒家在修行方面是比较柔弱的,但这并不影响《大学》中清晰的修道教育目标。现代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给人以工具性知识,这就培养出一大批为物质而做学问的知识分子。因为教育中缺失道学知识,人们只能安身,无法立命,更难专心做学问了。

(到场老师认真做笔记)


冯焕珍教授的讲解赢得了在场教师们的一致好评,老师们纷纷表示听到冯教授的独到见解后,自己对《大学》的理解更加深刻了。最后中华书局教材编辑任洁华老师,为冯教授颁发荣誉证书并赠送花束。至此,中华诵 经典教育论坛系列讲座第二讲“《大学》与人类教育的目的”圆满结束。

(冯焕珍教授与中华书局教材编辑任洁华老师合影留念)



(文字记者:姬雅兰 摄影记者:梁宇轩 编辑:刘武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