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7日上午,由广州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中心主办、人文学院承办的讲座:《现代西方诗人四家》在大学城校区文清楼510室举行。著名诗人、书评人、译者凌越老师主讲,人文学院李建立教授和杨柳老师主持并参与了本次讲座,广大学子认真听讲,热情提问,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讲座也是广州大学一年一度的文学创作大赛的组成部分,目的在于为广大师生提供文学阅读、创作方面的知识。凌越老师是广州著名诗人、书评人、译者,著有诗集《尘世之歌》、《飘浮的地址》,评论集《寂寞者的观察》、《见证者之书》、《汗淋淋走过这些词》,与梁嘉莹合作翻译美国诗人马斯特斯《匙河集》,《兰斯顿·休斯诗选》、《赫列勃尼科夫诗选:迟来的旅行者》、《荒野呼啸:艾米莉·勃朗特诗选》等。主编“俄耳甫斯诗译丛”。

凌越老师以漫谈的方式,回顾自身的创作、评论、翻译经历,指出创作和翻译都要紧跟时代,由此引出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诗人马斯特斯及其作品《匙河集》。凌越老师由维米尔《地理学家》、伦勃朗《夜巡》两幅画为例,探讨了诗歌写作技巧——选择性“高光”书写和光暗关系的处理。他指出,所谓“高光”正是是诗人经验与语言碰撞出火花的地方,而马斯特斯正是在光暗、虚实方面处理极好的诗人。
兰斯顿·休斯是凌越老师分享的第二位诗人,其诗歌特点是书写美国黑人历史,有着强烈的社会关怀,同时将爵士乐、黑人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兰斯顿·休斯以自身的丰富经历写诗,其诗歌《黑人谈河流》《自由火车》体现了诗人对黑人身份的认同,对黑人运动的支持。
俄国诗人赫列勃尼科夫是一位走在语言实践、创新路上的诗人,用古老的俄语、俄语的俚语、自创词创作诗歌,翻译难度极大。凌越老师指出,像赫列勃尼科夫这样的大诗人具有翻译的“抗击打性”,诗歌体量大、题材广泛。第四位诗人艾米莉·勃朗特以小说闻名于世,但她的诗歌同样优秀,凌越老师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

问答交流阶段,广大学子热情提问,收获良多。本次艺术名家大讲堂系列讲座最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撰稿人:茹广平;摄影:林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