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上午,广州大学文学系列讲座第一期“重新定义《狂人日记》的经典性”在文清楼321教室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业松教授主讲,人文学院龙其林老师、李建立老师及硕士生、本科学生一起参加了讲座。
张业松教授致力于“鲁迅、周作人”、“左翼文学”、“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是国内享有盛誉的知名学者。张业松教授本次讲座以“重新定义《狂人日记》经典性”为主题,围绕“《狂人日记》的文学地位”、“为什么要重新定义其经典性”以及“如何重新定义其经典性”等问题进行展开。张业松教授对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小序中各种词语的意义进行了细致分析,对其中的叙述时间、内容及“候补”等关键词语进行了新的探讨。在此基础上,他从叙述视点和叙述线索两个角度对“狂人”形象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外界对狂人看法的外视点和狂人对自身看法的内视点叙述有着显著的差别。张业松教授结合作品,从狂人被害迫想的“病”和战胜心理恐怖“自救”两条叙述线索分析了狂人对自我的认识过程。张业松教授强调,应该重视鲁迅作品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新文学作品中有无标点符号以及使用何种标点符合往往有着重要的意义区别。鲁迅在《狂人日记》的结尾“救救孩子”中使用的是省略号,而非感叹号,实质反映出狂人抗争精神的减弱。综合之前的分析,张业松教授认为对《狂人日记》可以进行新的理解,即这部作品某种意义上写的是“狂人”通过“候补”的方式寻找一个地方力图干一番事业的故事,其内涵可以概括为新文学中常见的离家出走的故事类型。
讲座结束后,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发言请教,张业松教授对大家的提问给予了详细的回答。在回答如何进行文本细读问题时,张业松教授建议在文学研究中应选择原刊进行阅读,要注意选本与原刊可能存在的差异。张业松教授学术讲座深入浅出,让老师和同学们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