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网站首页

网站首页

讲座回顾|艺文讲坛第七十讲|刘康: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5-20 浏览次数:


 

2024年5月18日下午,人文学院艺文讲坛第七十讲在图书馆副楼108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政治系兼职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康教授,讲题为“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讲座由副院长李茂增教授主持,陶东风教授、戴登云教授与谈,李建立老师、吕鹤颖老师、赵雪梅老师及人文学院硕士生、本科生参与。

李茂增教授对刘康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李茂增教授指出,长期游走于中美、中西之间的经历、身份和位置使得刘康教授的学术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气质和品格,刘教授超越中西对立二元模式,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从而在接通中西的基础上去发现真正的理论问题的主张和实践,对于中国当代学术研究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刘康教授在演讲中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刘教授的讲座围绕着“面对纷繁复杂的西方理论,如何走出读书三死(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问题展开。针对改革开放以来被大量译介到中国的西方理论,刘教授以“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为切入点,以知识考古学/谱系学的历史化与元批评为主导视野,聚焦中国的现代性、激进主义与美学(感性)的关联,勾勒出一条独特的阅读脉络。刘教授以阿尔都赛“问题构成” (problematique)(指内在逻辑和思考方向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为方法,确定了四组细读的文本: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的“怀疑的解释学”;阿尔都塞-福柯-德勒兹的“认识论革命”;巴赫金-詹姆逊-萨义德的“众声喧哗的后学”以及葛兰西-瞿秋白-毛泽东的“中国问题”。透过福柯式的阅读视野,刘教授将几个问题构成串联到思考的主线,一方面做纵向的历史化的叙述,另一方面寻找理论关键词,“制造概念,提供视角,以省察现象”,以此把握西方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换,理解现当代中国人文与社会思想的历史脉络。

 


 

陶东风教授与谈

 

与谈环节,陶东风教授高度评价了刘教授充满智慧的、漫谈式的然而又万变不离其宗的讲解。戴登云教授与刘教授探讨了“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 (China Question of Western Theory) 的命名与修辞策略及其所蕴含的语义张力与语义含混。戴教授认为,对于西方理论的东渐带来的古今中西之争,有必要从思想史与形而上学的高度作出本源性解释,刘教授的思想与自己对于“关系本体论”的思考有着高度的共鸣。戴教授并且对“西方理论的中国问题”这一命题带来的既溢出了中国传统的思想范式、也溢出了西方理论本身的“增量”给当今学术界提出的挑战作了精彩的点评,指出刘教授独特的阅读路径对于把握现代西方理论的互文性、方法的互文性,冲破线性进化论与社会达尔文主义对学界思想的禁锢具有范式的意义。

 

 

讲座现场

 

讨论环节,现场师生就讲座内容向刘教授进一步请教。针对赵雪梅老师“面对西方理论,青年学者如何从‘译介’层次走向‘问题’层次”、李建立老师“学界如何走出黑格尔本质论-达尔文进化论的思维监狱”与梁家欣同学“‘后革命’时代如何思考激进革命的遗产”等问题,刘教授一一给与解答,并鼓励大家以“怀疑的解释学”而非“解经学”的方法去阅读西方理论。现场讨论氛围轻松而热烈。

 

                                                 (梁家欣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