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是: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喜报|人文学院9项成果获第十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作者: 发布时间: 2024-06-13 浏览次数:


近⽇,⼴东省⼈⺠政府印发《⼴东省⼈⺠政府关于颁发第⼗届⼴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通报》(粤府函〔2024〕72 号),公布了第⼗届⼴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本次评选中,我院共有9 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4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2项,一等奖、二等奖及获奖总数均为历史新⾼。


获奖成果表


本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共有500项成果获奖,一等奖110项,二等奖192项,三等奖198项。广州大学共51项成果获奖,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8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获奖数均位列广东省第三名。



获奖成果概要


⼀等奖

纪德君:《民间说唱与古代⼩说交叉互动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10⽉



《民间说唱与古代⼩说交叉互动研究》从民间说唱与古代⼩说交叉视⻆,深⼊系统地考察了唐五代以来⺠间说唱与⼩说之间的双向影响,包括敦煌变⽂、宋元话本、明清⼩说等与⺠间说唱的互动关系。是书具体地揭示了说唱⽂学与⼩说之间的联系、区别,深⼊地阐析了说唱⽂学与⼩说的⼀些重要的文体艺术特征⽣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因及其体现的艺术规律,有效地弥补了说唱与⼩说研究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更全⾯地建构中国古代说唱⽂学史与⼩说史。


⼀等奖

屈哨兵、禤健聪、张迎宝等:《粤港澳⼤湾区语⾔⽣活报告(2021)》

商务印书馆 2021年5⽉

《粤港澳大湾区语⾔⽣活状况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是国内⾸部⽴⾜国家战略性区域的语⾔⽣活皮书。推进粤港澳⼤湾区建设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决策,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谋划、亲⾃部署、亲⾃推动的重⼤国家战略。《报告》遵循区域协同发展导向,以《粤港澳⼤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核⼼内容为纲,以语⾔⽣活领域为⽬,从“区域语⾔政策与语⾔⽣活”“科技产业语⾔状况”“交通体系语⾔状况”“⽣活服务语⾔状况”“⾏政司法语⾔状况”等5个⽅⾯,勾勒⼤湾区语⾔⽣活状况的⾯貌,并以之为基础提出语⾔⽂字环境建设和语⾔服务建议。


一等奖

陶东风:《论当代中国的审美代沟及其形成原因》

《⽂学评论》2020年第2期



在文学艺术和美学研究领域,将“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始于 20 世纪 90年代。新世纪后,尤其是近年来, “代”的相关话题与⽂化现象在⼤众媒介中频繁“出圈”,引发热议。关⼼、观照与阐释代际冲突,是理解我们在当下世界真实处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依据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类学家玛格丽特·⽶德以及⽂化学者阿莱达·阿斯曼的相关理论,提炼“代”的基本内涵,并以之探讨作为⽗辈的50/60后与作为⼦辈的 80/90后之间在语⾔符号、审美倾向、艺术趣味等⽅⾯呈现的⼀系列审美代沟现象,分析并思考重建集体记忆的代际传递渠道,认为其在缩⼩两代⼈之间的鸿沟等问题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等奖

沙红兵:《中国古代⽂学批评的分析性思维》

《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在中西比较的参照系下,直观感悟已成为概括中国古代⽂学批评⽅法与特点的标签之⼀。其实,古代⽂学批评既不缺乏也不可能离开分析性思维。这种分析性思维没有采取西⽅科学—哲学传统的纯智性、纯理论的形式,⽽是深植于古代社会、历史环境,与传统哲学、⽂化思维⽅式整体关联,具有⾃身的多元探索与表现形态。起源于先秦诸⼦的“推”“⽌”结合的分析性思维对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深远影响。魏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纯粹意义上的⽂学范畴的体认与提取;骈体⽂学的繁盛,把横向对待、蔓衍的分析性思维推到极致。唐宋以后散体古⽂流⾏,线性贯通、推进的分析性思维也得到发展。分析性思维还参与到⽂学批评的系统性建构,让系统处于潜在或开放状态,参与到⽂学情境的想象与悟解,与直观感悟共存共融。


二等奖

王元林:《晏公信仰与道教、国家祭祀研究》

《世界宗教研究》2020年第4期



晏公起源于江⻄,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神之⼀,有关其起源,众说纷纭。《晏公信仰与道教、 国家祭祀关系研究》⼀⽂,得出晏公早在元末明初已存在,后受封平浪侯。与临江府萧公不⼀样,晏公信仰起源与道教净明道所倡孝道关系密切。其 神霄⽟府都督⼤元帅” 封号、⻩箓⼤斋神位、⼫ 解以及传说等都与道教密不可分。 随着明初封号,特别是阴佑使节出使、漕运畅顺等,江淮乃⾄辽东⼀带,晏公封号赐额不断,官⽅祭祀⽇隆。⽽官兵、移⺠等,也促使晏公信仰不断从⻓江中下游向⽢肃、 宁 夏、贵州、云南、岭南等地区扩展,各地晏公庙宇⼴布。


二等奖

戴伟华:《<状江南>的艺术创新及其诗史意义——兼论敦煌<咏廿四⽓诗>的性质与写作时间》

《文学评论》2020年第3期



《状江南》以“状(比)”法,在“每句须⼀物形状”限定下,开创了⽉令诗⽐喻体叙事的新途径。敦煌《咏廿四⽓诗》是配合《开元⼤衍历》推⼴普及的⺠间创作,产⽣于开元、天宝年间。相较⽽⾔,李峤《⼗⼆⽉奉教作》⽐较贵族化,侧重描写上层⼈⼠的游赏和在游赏中的体验;敦煌《咏廿四⽓诗》⽐较⺠间化,有农事诗的⾊彩,侧重描写农⼈⽣活和农事安排;《状江南》则处于⼆者之间,兼⽂⼈化和⺠间化,在内容上专写江南⻛物、物象。此⽂将《状江南》组诗与同类型的⽉令、节⽓诗进⾏对⽐,从《状江南》咏物模式和鲜明的地域特征两个⽅⾯,指出其在唐代⽉令、节⽓诗歌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二等奖

张诗洋:《祁彪佳尺牍中的戏曲创作观》

《文艺研究》2021年第3期



论⽂对现存晚明曲家祁彪佳与友⼈谈论戏曲的尺牍进⾏综合阐发。论曲尺牍多达122封,总计超过2万字,包含不少未⻅于《远⼭堂曲品》〈剧品》的观点。祁彪佳对戏曲⽂体有明确的辨体意识,与以往论者较多关注的音律、文词不同,以结构与叙事作为戏曲创作与批评的主 轴。他根据叙事结构的不同,将戏曲分为“剧体”与“全记体”两种形制,不同于以往“杂剧”与“传奇”的⼆分法。尺牍中“⽴局为上,科诨次之,炼词⼜次之”的创作观念,主要体现在题材选择、情节安排与结构设置等⽅⾯。祁彪佳将剧本结构、叙事的重要性置于词致、词律之上,充分体现了“剧本位”的戏曲创作观,显示了晚明戏曲从“曲学”到“剧学”的转向。


三等奖

郭永钦:《明清以来赋税史料中“算位”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2020 年第 4 期



明清以来伴随赋役制度改⾰,各类经济数据的记录格式呈现常态化和规范化。然⽽以往学者对此问题讨论不多,易忽略在记录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如数位与 “算位”的关系、算位可能以零占位等。另外,各地的算位也有差异,不同地区的同⼀数据在传抄过程中也会⾯临算位转换等问题。本⽂利⽤古算书、《赋役全书》、地⽅志以及算⼿记录等材料,例举学者在利⽤这些数据时常⻅问题,并系统梳理了算位在产⽣、功能、地⽅差异性等⽅⾯的特点,整理了各省算位表。最后,指出了算位问题在经济史研究中的意义。


三等奖

付祥喜:《当代⽂学史料研究中的“窄化”现象研究》

《⽂学评论》2020年第6期



近年来,当代⽂学史料研究普遍存在“窄化”现象,其焦点和核⼼聚集在三个⽅⾯,即:当代⽂学史料搜集整理以资料替代史料;研究选题偏重理论且雷同重复严重;研究⽅法上认为⽂学史料研究是纯粹的考据式,不包括甚⾄排斥⽂学批评。⾯对这三个⽅⾯的“窄化”现象,我们应该把握好“窄化”的度,既要认真对待当代⽂学史料研究的“窄化”,也要警惕其“泛化”。